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大灣區規劃綱要5周年 8/用好灣區優勢 實現經濟轉型

時間:2024-02-23 04:02:30來源:大公报

  圖:有經濟學者認為,融入大灣區發展,香港才能有機會把自身的軟硬實力釋放出來。圖為廣州珠江兩岸。

「所有的經濟學都會告訴你,規模經濟很重要,如果只是在香港這麼小的市場內循環是不行的,一定要到周邊,特別是大灣區尋找新的合作夥伴和投資機遇。」

  香港大學經管學院副院長、經濟學教授、亞洲環球研究所總監鄧希煒接受大公報記者專訪時指出,香港經濟融入大灣區發展是不可逆轉的趨勢,這讓香港有機會釋放本身的軟硬實力,解決香港面對的經濟困局。他建議香港要利用好「一國兩制」、普通法、國際化等軟實力的優勢,扮演好中國和其他地方,特別在當前地緣政治條件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橋樑角色。\大公報記者 黃釔淼

  統計處早前預估,2023年香港本地生產總值按年實質升3.2%。鄧希煒認為,近來可能有一些新常態,例如民間消費降級、對未來的預期不那麼正面,而且本地消費市場疲軟、北上消費潮等,都影響了整體經濟復甦的速度。而地緣政治也持續影響資金流入香港,令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的表現都不如預期,但他認為香港的經濟表現「當然有進步空間」。

  善用內地資源 增產學研互動

  鄧希煒認為,要解決香港面對的社會和經濟的困局,「融入大灣區這個大趨勢是不可逆轉的,也只有融入大灣區經濟發展,香港才能有機會把自身的軟硬實力釋放出來。」他說,香港700多萬的人口,是一個小市場。比起大灣區其他城市幾千萬人,即使在疫情期間沒有對外開放,但依靠內部競爭,生產力也比香港進步得更快,所以香港現在更要追落後。

  他說,香港有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但在產業多元化上,一定要和大灣區其他先進工業做得比較成功的城市增強互聯互通和產學研的互動。香港有好的大學、好的基礎研發,但做不到商業化,是因為市場太小了,而且香港也沒有了工業基礎。不利用大灣區的優勢,特別是其他城市的資源和土地,香港很難突破,實現經濟轉型。

  「所有的經濟學都會告訴你,規模經濟很重要,如果只是在香港這麼小的市場內循環是不行的,一定要到周邊,特別是大灣區尋找新的合作夥伴和投資機遇。」他說,海外投資者如果想投資中國的話,一定是瞄準中國龐大的市場,和中國的新科技發展。如果要投資人工智能、大數據、自動化、新能源、電動車等領域,一定要到大灣區。

  助力企業發展「無形資產」

  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可以更好提振資本市場的表現,鄧希煒認為,一直以來,企業對無形資產的處理都非常模糊。他說,美國的七大科技企業,很大部分的市值並不在他們的銷售,而在他們的潛力,特別是他們擁有的科技、專利這些無形資產。他們將這些無形資產當作一些可以買賣的資產,也體現在公司的賬目中。他說,香港雖然對無形資產的保護做得不錯,但在無形資產的估值和無形資產的交易方面缺少支持和鼓勵。他認為可通過知識產權貿易和商品化,形成一個框架,鼓勵企業將無形資產轉化為有價值的資產,從而提高他們的估值。

  鄧希煒又補充,對於歐美的資金,特區政府相對被動,可以考慮開拓包括中東在內的其他資金來源地;在與內地互聯互通方面,也有小門可以開。特區政府和港交所可以扮演更積極的角色,「開多幾個水喉」讓內地的「水」更容易和有更多渠道流到香港。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