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土瓜灣,一點都不土氣,新舊交織的社區風貌,散發特別的城市美學。
在這裏,既有歷史味道的紅磚屋、香港第一條免費行車隧道、昔日的汽車渡輪碼頭,也有適合年輕人打卡拍照的電影場景、藝術公園、各類主題Cafe……
大公生活頻道今日推出「舊地圖城市歷奇系列」第二集,小編繼續帶着一本40年前的地圖和大家穿越時空,漫步土瓜灣,尋找不一樣的感覺。\大公報記者 陳淑瑩(文、圖)
[A] 馬頭圍站?土瓜灣站?
1983年的土瓜灣還沒有港鐵接駁。2021年6月27日港鐵屯馬線全線通車,土瓜灣站才啟用。土瓜灣站原本叫「馬頭圍站」,當時有意見指「馬頭圍站」位於土瓜灣街市附近,從地理位置而言,命名「土瓜灣站」較合適。土瓜灣站以藍為主色,選色呼應土瓜灣的「灣」字,象徵與水相關。
[B]社區符號「紅蘋果」
對土瓜灣居民來說,「紅蘋果」是區內不可不知的地標之一。「紅蘋果」其實是土瓜灣市政大廈的俗稱。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人口大增,土地供應不足,政府將多個部門和公共設施「集於一身」建成土瓜灣市政大廈,1984年7月20日啟用。街坊無論去街市買餸、到圖書館借書都會來「紅蘋果」。
由於大樓外牆印有蘋果圖案,街坊習慣以「紅蘋果」稱呼之,就連搭小巴也會叫「紅蘋果有落」。但設計師最初為何在外牆印上此圖案,那便不得而知了。
[C]漫步電影場景
跟着40年前的地圖來到土瓜灣道94號,現址是1986年落成的美華工業中心,這份舊地圖還沒有標示。小編走進大廈的停車場,這場景似曾相識吧?經典港產片《英雄本色》曾在這裏取景,周潤發飾演的Mark哥窩藏在這停車場替人抹車。三十多年過去,停車場變化不大,牆上油漆依然鮮紅,唯一改變的是高度限制由3.3米減至3.2米。各位來「朝聖」時要注意安全,這裏畢竟停車場出入口。(其實土瓜灣還有其他電影拍攝場景,各位讀者可以慢慢發掘。)
[D]紅磚背後
地圖上馬頭角道附近出現了「土瓜灣屠房」,屠房全名是馬頭角牲畜檢疫站,即牛隻的中央屠宰中心,建於1908年,是香港碩果僅存的戰前屠宰場,1999年停業。現在這裏已從血腥之地變身藝術之家,改建分拆成多個單位租給本地藝術創作家做工作室,演變成牛棚藝術村。瓦頂紅磚的建築風格、昔日牛隻喝水的水泥槽、繫綁牛隻的鐵環等,已成打卡熱點。2009年「牛棚」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牛棚」旁邊有一個牛棚藝術公園,在2019年9月啟用。
[E]消失的機場隧道
舊地圖在九龍城道尾標示着「機場隧道入口」,但小編來到土瓜灣已找不到機場隧道只見啟德隧道。機場隧道在1973年動工興建,是香港第一條免費行車隧道。由於當時隧道上面是啟德機場的機場跑道,施工困難,因此要到1982年才開放使用。當時是全球首個在營運機場地下施工興建道路的工程。2006年5月4日,機場隧道改名啟德隧道。現在的啟德隧道是5號幹線的一部分。
[F]馬頭角十三街
走進遍地車房的十三街,唐樓窗外衣物飄揚,難以想像,這裏曾是香港的工業重鎮。1920年代初,土瓜灣大規模發展工廠。如今十三街的整個地皮,在1924年出現第一間繩纜廠。1959年,住屋需求增,地主將土地轉建唐樓,地下為商舖,由於這裏本為私家街,路邊泊車無王管,大量車房進駐。十三街除了木廠街和馬頭角道,其餘11條直街均以吉祥動物命名字首:龍、鳳、鹿、麒麟(麟)、鷹、鵬、雁(鴻)、蟬、燕、馬(駿)及鶴,如龍圖街、鹿鳴街。
[G]那些年「揸住車」搭船
舊地圖上「往北角汽車渡海碼頭」的遺址今日還在。汽車渡輪在1933年由油麻地小輪公司開辦,初時只有來往中環和佐敦道的航線。司機可在甲板上欣賞風景,小編小時候曾隨家人坐汽車渡輪,還記得船上的小賣部有三文治、餐蛋麵等售賣。70年代汽車渡輪需求大減,最後一條來往北角及九龍城的汽車渡輪航線在1998年停辦。現時香港只剩觀塘、北角及梅窩汽車碼頭。由於載有第一、第二及第五類危險品的車輛不能使用海底隧道,要靠汽車渡輪往返北角和觀塘。而梅窩碼頭只作緊急用途。
[H]遠望啟德體育園
小編散步走至馬頭角海旁近興仁街的位置,從這位置能與舊啟德機場對望。前啟德機場北停機坪的西部正興建啟德體育園。體育園佔地28公頃,上跨啟德隧道及承啟道,西面連接馬頭角。啟德體育園內有不同的體育設施,其中包括一座設有5萬座席的主場館,主場館配有開合式天幕及可以移動草皮的世界級多用途體育場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