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創科問題談上游篇/港專利應接通內地 擴大研發優勢

時間:2022-12-12 04:23:40來源:大公报

  圖:盧煜明教授為今年「拉斯克獎」臨床醫學研究得主,該獎項有「美國的諾貝爾獎」的美譽。

  編者按

  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之際,習近平主席赴香港特區出席有關活動,在密集行程中專門赴香港科學園考察,並再次表示支持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創科中心。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更明確指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發展創科已經成為香港未來發展的關鍵。

  創科在香港成為愈來愈被重視的領域,特區政府近年在創科方面投入的資金也不斷加碼。不過,究竟如何推動香港創科快速發展,似乎尚在摸索階段。不少業界人士認為,除了資金,香港創科現時在上、中、下游都有需要突破的樽頸。

  《大公報》走訪學者、企業家,探討當下香港創科面臨的主要問題及解決辦法,希望在一片空泛的評論中帶來一線的真實聲音,對發展創科有所啟發。

  特區政府專利註冊處數據顯示,2021年本港的原授申請專利數量,共有257個,涵蓋20個國家或地區,其中香港僅有80個專利申請。本港在創科上游方面向來被認為是優勢,各高校亦擁有不少專利,惟香港的原授專利與內地及其他國家的不能互通,鑒於市場考慮,不少本港教授更傾向選擇在國外註冊專利。

  拉斯克獎獲得者、「無創產前檢查之父」盧煜明接受《大公報》專訪時表示,香港的專利制度若不能與內地互通,對於香港發展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是個阻力。「香港始終只有700萬人口,我相信好少人會為了香港的市場而特別花費幾十萬去拿個專利。但如果說香港原授的專利,在大灣區甚至內地其他地區會有某些權利,那就不同了,就會吸引更多人在香港申請專利。」\大公報記者 湯嘉平(文) 林良堅(圖)

  盧煜明教授先後在英國劍橋大學、牛津大學求學,後在牛津大學任教,於今年獲得素有「美國的諾貝爾獎」之稱的「拉斯克獎」。自1997年攜太太回到香港後,盧教授見證了回歸25年來香港創科的發展,並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取得新的成就。談及香港創科的研發層面,他認為這的確是本港的優勢,原因包括有創科人才、國際化程度高以及在科學合作方面更加自由。

  港原授專利未獲國內外認可

  有了眾多研發成果,教授們多會選擇在學術期刊發表或者申請專利。然而,盧教授指出,本港的專利制度仍有較大的完善空間。香港原授專利,即是在香港審批的專利,由知識產權署於2019年12月19日才開始實施,起步較晚。盧教授說,現時在香港申請專利後,專利還未能在內地或國外被認可;但若是在內地批的專利,就可以來香港註冊;而在歐洲批的專利也能在香港註冊。

  盧教授說,若香港原授的專利假以時日,可以在大灣區甚至內地其他地區會有某些權利,相信會吸引更多的本港教授在香港申請專利,「支持香港發展創科,這是一個實質動作,而這需要兩地政府一齊去做」。

  外部的政策支援固然重要,盧教授還指出,另一方面,教授們要去申請專利,也需要有更多的誘因。「申請專利的好處在於,其一是知識產權的保護,其二是專利本身可以產生利潤,有教授便會用這些利潤去繼續投入研究,毋須苦苦等待研資局的撥款;有些教授則會去開公司,繼續推動成果落地。」

  然而,申請專利的過程相比發表論文來說要複雜得多,而且現時與教授的晉升晉級聯繫得並不緊密。除了研究資助局的研究評審工作(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含有與專利有關的評估指標以外,盧教授以自己所在的香港中文大學為例,對於教授的評估機制大致分為教學、科研、服務三塊,三個指標的評估比例均等。發表論文的話,會在科研那一塊有得加分;而專利則未見納入評估指標中。

  「僅是在科研那裏有『其他』一欄,你可以寫上你有多少專利。但問題是,專利這麼重要的東西,僅僅算是『其他』嗎?」盧教授反問道。「如果你的專利給大學帶來好多收益,會否可以在服務那裏加分呢?我覺得這是有考慮空間的。」

  科研成果投產 難關重重

  若是教授想出去開辦初創公司,盧教授表示,現時的制度是教授申請專利,專利權屬於大學,如果要出去創業則需同大學申請拿回專利。「拿回專利要花錢,而這個過程有時候也很花時間。如果政府想鼓勵教授去開公司,如果能有個明文規定,說教授發明了一件東西,申請專利後會有某些權利,或者某些優惠令到他可以用自己的專利去開公司,那自然也能鼓勵教授將科研成果轉化。」

  盧煜明續指,如果讓一個教授去和跨國企業去競爭,去投入許多錢財和精力才能拿回那個專利,那教授創業成功率也會很低,因為前期投入過大。

  完善專利制度並非一朝一夕之事,但一個好的專利制度將會促進本港知識產權生態的進步。盧教授指出,如果香港有更多人在本地申請專利審批,自然就會湧現更多專利方面的專家,一是香港知識產權署對於審批的流程更加熟悉甚至完善;二是若有些人需要打這方面的官司,也需要找相關方面的律師。而這一系列的生態變化將更加促進科研成果商品化,進而造福社會。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