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議員梁熙表示,收到很多求助,指華滙中心每逢周日會出現圍封地面廣場及公共通道的情況,嚴重影響街坊及外傭享有相關空間的權利,認為有關情況與當局長期不作為有關,令有關經營者予取予攜。過去政府在賣地條款中加入公共空間的概念,本質上是雙贏方案,但現實上,當局不作為而出現地主賺盡的情況,即既節省了地價又不用付出,希望作為把關者的地政總署可承擔起主體責任,主動巡查,解決問題。
不能繼續鑽法律空子
民建聯東區支部主席洪連杉表示,政府部門應檢討華滙作為港鐵站其中一個出口,有無切實履行需開放空間予市民使用的責任及合約條件,不能讓華滙繼續去鑽法律空子,政府有責任去加強執法,責成對方改正過來,「現在是什麼年代了?不公義就是不公義,我就是不信對方咁惡,可以惡得多久!」
有測量師向記者透露,即使是屋宇署圖則亦未必正確,而圖則上連接港鐵站出入口的商場範圍內劃出的公眾通道是否足夠,若市民認為有問題可追問地政署,因為清晰分辨私人土地上的公眾通道是地政署的職責。
事實上,其他建築物的私人地方包括公共通道比比皆是,物管履行公眾責任不會隨意封地,例如匯豐總行大樓根據1983年簽訂的協議,總行大樓下廣場既屬私人業權,亦是公共通道。2012年滙豐禁止他人逗留該處並非是自行圍封,而是向法庭申請禁制令,最終獲高院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