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有寮屋村居民住在廢置工廠鐵皮屋內,環境惡劣。右圖:茶果嶺寮屋村出入通道也十分狹窄,居民十分不便。
寮屋問題由港英政府年代遺留至今,現時本港仍有近38萬間,分布於港九新界多處,部分住戶的居住環境比劏房更惡劣。《大公報》昨日報道居民過着夏天住「熔爐」、冬天住「雪櫃」、雨天「落湯雞」的艱苦生活,受到社會廣泛關注。
有立法會議員表示,各區仍有不少環境惡劣的寮屋,希望新一屆政府能正視,落區了解民情,多做實事。\大公報記者 余風、盛德文(文)麥潤田(圖)
2019年施政報告提出重建九龍東的茶果嶺村、竹園聯合村及牛池灣村三條市區寮屋村,最先清拆的茶果嶺村,3年後將迎來大變身。特區政府正推展有關三條市區寮屋的發展,改劃土地用途的法定規劃程序,分別於去年12月為茶果嶺村及於今年6月為牛池灣村和竹園聯合村展開,預計完成各項詳細設計及研究後,約於2025年分階段展開工程,並由2029年起分階段提供8700個公營房屋單位。
盼部門落村聆聽居民聲音
此外,當地政總署展開有關寮屋區法定規劃程序時,同步於村內進行凍結登記,以收集發展範圍內現有構築物和佔用人的資料。根據凍結登記的資料,茶果嶺村內約有750戶共1500名居民,惟在等待清拆前,部分住戶仍居於惡劣的環境中,對前景更是迷惘。
有長者居於如危樓般的廢置工廠鐵皮屋內度過晚年;有住戶屋頂曾被吹起,更受水浸家園之苦;亦有人在板間房內過着多年「無電視與世隔絕」的生活,還要經常應付蛇蟲鼠蟻突襲。現時正值風季,這些寮屋住戶的問題值得各界關注。
茶果嶺居民關注組主席羅燕生表示,非常感謝《大公報》為民發聲,並關注寮屋住戶的苦況,希望地政總署等相關部門能繼續跟進寮屋居民的情況,而他亦會繼續致函相關政府部門,反映茶果嶺村內的實況及要求得到部門跟進。
羅燕生又說,現時暫未接獲相關部門的進一步通知,部門於去年5月曾往上址進行簡介會,並解釋收地程序,惟他認為相關職員解答有欠詳細。羅坦言至今仍有不少村民對清拆後的賠償及安排並不清晰,希望部門能有持續安排及緊密接觸,落村聆聽居民聲音。他又指出,以往有寮屋村清拆,當局都可安排原區安置及免入息審查,希望茶果嶺村清拆時,當局亦能體恤居民情況,讓居民原區安置,並可提供免入息及資產審查。
一直跟進寮屋問題的觀塘區議會主席柯創盛表示,早前他亦接獲茶果嶺村、竹園聯合村的居民反映,對清拆安排表示憂慮,他已即時向當局反映問題。他指出,有關寮屋收地程序繁複及冗長,加上部門與居民之間的溝通不足,恐會令收地舉步難行,他認為部門間應設立目標承諾,除增加設計、規劃及搬遷的透明度,賠償方面亦要與時並進,不應以新界區的樓價作市區收樓賠償的參考,並需多聆聽民意及多溝通。
地政總署:會做好解說工作
立法會議員何俊賢表示,寮屋問題源於港英政府時期,一直沒有把問題解決,且縱容住戶違規。他說,特區政府應切實了解問題癥結,以民生福祉為本,再迎合社會的改變作相應安排。相關部門與涉事居民的溝通至為重要,希望部門能多了解居民的需要,為其排難解憂。
地政總署發言人表示,該署及相關部門於2021年5月就上述寮屋村的發展計劃舉行簡介會,向與會者包括土地業權人、住戶及業務經營者簡介發展項目的程序、補償及安置安排。該署亦已安排社工隊持續到訪上述寮屋村。政府將繼續與受影響者保持溝通,做好解說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