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各區檢測站繼續大排長龍,在中環愛丁堡廣場的流動檢測站早上約十時已出現人龍,市民要輪候最少半個小時。\大公報記者林良堅攝
本港昨日新增342宗新冠確診個案,但逾200宗源頭有待調查,疫情追蹤追不上病毒擴散速度。《大公報》獨家訪問了政府「個案追蹤辦公室」(追蹤辦)人員,揭開追查工作背後的辛酸。
有追蹤辦人員透露,調查工作存在不同困難,例如部分個案因資料不詳或牽涉範圍太大,調查需時兩三日,追蹤速度遠遠落後於病毒在社區傳播速度;也有確診者明顯不合作,甚至講大話,竟然聲稱「沒有使用八達通」,變相拖延追查進度。面對確診者幾何級數上升,有追蹤辦人員坦言壓力非常大,支持科學抗疫,推行「港康碼」實名制,並設立追蹤功能。 大公報記者 賴振雄
第五波疫情一發不可收拾,近期每日確診人數及源頭不明比例持續增加,由上月下旬平均每日百多宗確診,不足10%源頭不明,到近日每日有逾300宗確診,源頭「有待調查」比率佔新增個案多達六成。多區均有處所納入強制檢測甚至圍封檢測,沙田美田邨及屯門良景邨合共五幢住宅,昨晚要圍封強檢。
追蹤辦工作人員C先生昨日接受《大公報》獨家訪問,講解內部運作。他透露,現時疫情嚴峻,追蹤辦分三更,24小時運作,上午更由上午八時至傍晚六時半,下午更由中午一時至晚上十一時半,通宵則由晚上十時至翌日上午八時半,每隊分三人或四人一組,工作人員分工合作,分別負責致電聯絡確診者、輸入數據、核對資料,以及進一步聯絡涉事單位(例如確診者公司等)。
最難追查第8至14日行蹤
「追蹤的第一步,是醫院護士接觸確診者,索取基本資料,一般是手寫,表格有一定的格式,不用電子輸入,是希望減省再輸入的時間,(資料)傳過來後,可以盡快交給我們追查。」C先生表示,取得資料後,同事會聯絡確診者,過程中最困難是了解第8至14日去過的地方,「人的記憶有限,最初7日去過什麼地方不難記,但之後就會開始模糊,我們只可以透過『安心出行』的紀錄,逐一提問,幫助他們勾起記憶!」
他透露,追查個案的時間,往往視乎對方是否去過很多地方,部分人在家工作,支持留家抗疫,甚少外出不同地方,最快可以三小時完成追蹤,但部分人周圍去,曾經有個案,兩星期內去過很多地方,有超過100位接觸者,導致追蹤非常困難,長達三日才大致追蹤到相關人士。
部分人拒合作 稱「無用八達通」
此外,有確診者收到來電後,以為是騙案電話,拒絕提供資料,要輾轉核實調查身份,有關過程也要耗時半天,C先生說:「追查最重要是與時間競賽,接觸個案也講求一個『信』字,但確診有不少人並不合作,例如會說『沒有使用八達通,只是用現金支付』,考慮對方的年紀等因素,實在令人難以信服,不排除對方根本講大話!」
C先生加入追蹤辦已有一年,他承認,隨着疫情惡化,工作壓力愈來愈大,不少人也不敢請假,「我們休息時間,視乎來自不同部門,例如一部分人是返兩天,休一天,也有另一紀律部隊人員是返五日,休息兩日,但一般我們也甚少請事假,因為明白人手不足,額外請假,就會加重其他人的負擔。」
用「港康碼」追蹤更快更準
隨着疫情持續惡化,他坦言,單靠追蹤辦內的人手追蹤,難以追到病毒擴散的速度,他舉例,一名確診者平均牽涉30至40名接觸者,每日300宗個案,意味等同9000人,工作量非常龐大,所以他認為,應該從源頭出發,要求市民使用實名制和具有追蹤功能的防疫應用程式,才可以更快更準找到更多密切接觸者,否則就算再增加人手,面對愈來愈多的追蹤工作,始終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