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團結香港基金建議新界可發展更多新區,並提出引入多項新措施,加快收回私人土地進行發展。
團結香港基金估算,香港未來30年需要9080公頃土地,建議擴大新界發展,並引入更多新措施,加快收回私人土地發展,包括引入「土地債券」,鼓勵業權人自願交還閒置土地,供政府發展或用於土地儲備;設立「土地重整」機制,整合發展祖堂地等零碎土地。
團結香港基金強調,政府必須要有革新政策思維,才能加快釋放新界發展潛力。\大公報記者 曾敏捷(文、圖)
香港早年的新市鎮發展,由開始規劃到首批住戶遷入,平均需時7.5年,但近年的新發展區要長達17年才做到。團結香港基金認為,新界發展涉及大量私人用地,政府應善用市場力量,提供合適的機制與誘因,例如由政府發行「土地債券」,鼓勵業權人交還閒置土地;或參考外國廣泛應用的「土地重整」機制,促進公私營合作發展。
以地債代替現金賠償
團結香港基金政策研究院院長黃元山表示,「土地債券」可視為優化版的換地權益書,可以「多快好省」增加土地供應,「現時來來去去都是得一招(《收回土地條例》)收地,點解不能多幾樣工具,以備不時之需?」
團結香港基金研究員許雅婷解釋,「土地債券」是由政府以地債代替現金賠償,換取土地業權人手上的土地,以便整合發展作可隨時用於建屋或其他用途的熟地。待發展完成後,業權人可用現金及地債購買熟地,地債亦可在二手市場進行交易。此外,業權人亦可在沒有被要求交換地債的情況下,自願交出私人土地。
至於「土地重整」,是一種土地交換機制,鼓勵土地業權人向政府交出較為零散、不工整及不適合發展的土地,以換取一幅在原區重新規劃、土地面積較小但較具發展潛力的土地;而政府經過綜合規劃,預留一定比例予公屋、道路、公園等公共設施,餘下土地可發展其他房屋。
團結香港基金土地及房屋研究主管葉文祺補充,當年的換地權益書限制換地比例,例如乙種換地權益書是用五平方呎農地換兩平方呎屋地,而且不設使用限期,但「土地債券」作為優化版的換地權益書,換地比例可以更具彈性,並設使用限期,以免政府的地債越滾越大。他又說,採用「土地債券」收地,於政府而言,由於不涉及即時現金賠償,可以節省時間及減低賠償爭執;於土地業權人而言,由於「土地債券」可以在二手市場交易,具增值潛力,吸引力更大。
設「土地重整」機制 整合祖堂地
團結香港基金又引述高鐵菜園村收地賠償的例子,指項目涉及的20億元賠償,其中95.7%是土地業權人的賠償額,有19.1億元;租戶和佔用人的賠償額佔4.3%,有8600萬元。基金會認為,租戶和土地佔用人不滿意重置及賠償安排,是收地的主要障礙,建議政府為棕地營運者、寮屋住戶及農戶,提供具針對性的重置及賠償方案,並透過政策支援有關人士升級轉型,鼓勵自願搬遷,達至雙贏局面。
基金會又提到,加快新發展區土地供應,關鍵要簡化繁複的行政程序,包括精簡公眾參與、加快環境影響評估、簡化城規會聆訊的親身申述部分等。基金會又建議政府參考昔日設立的新界拓展署等統籌部門,因應各新市鎮項目設立專門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