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本港的科技法庭能夠讓法官、與訟雙方進行視像遙距聆訊\司法機構網站圖片
新冠肺炎疫情衝擊香港各界,法院今年初也史無前例地「停擺」逾三個月,涉及各級法院受影響案件的數目佔全年案件量高達18%。「停擺」期間,就連法律業界與法院作書面聯繫亦出現困難,部分申請竟仍停留於傳真機年代。疫情改變世界,科技設施跟不上時代的法院,先後推行電話會議、視像遙距聆訊、電子文件平台等「新嘗試」。既然相關技術可行,下一步應如何普及化,甚至更進一步應用於法庭審案,協助解決案件積壓問題?《大公報》透過訪問法律業界、專家及法庭使用者,探討及剖析視像遙距聆訊、AI人工智能、VR虛擬實境等科技應用於法院的前景與困難。\大公報記者 李家翹
暴疫夾擊香港,高等法院和終審法院去年先後被暴徒破壞,今年又遭疫情拖累而「停擺」,待審案件堆積如山。在科技路上向來被視為「古老石山」的本港法院,也曾推行包括視像遙距聆訊等做法。不過,綜合法律界意見認為,遙距聆訊等科技若要普及,必須打通「三大難關」,包括法庭必須「帶頭行」,如多採用遙距方式審案、律師樓透過「法律科技基金」等資助改善設備,業界更是時候「轉型」去學習「新科技」。
廣泛推行遙距聆訊在本港屬新課題,目前司法機構正研究,日後可否在特定情形下使用遙距聆訊,並已斥資83萬元,添置15套視像會議主機。法院亦已接納讓法庭使用者選擇用個人電腦,在安裝合適軟件後,連接法院的視像會議設施。
開始推行文件電子平台
今年4月6日法院「停擺」期間,法院首次試行以視像會議方式,遙距聆訊一宗離婚後財產分配訴訟的程序上訴。翌日,另一宗牽涉監警會被指稱涉越權的司法覆核案,更首次以視像遙距聆訊方式處理「一審」階段的聆訊。
的近律師行訴訟及爭議解決事務部主管關兆明有份參與該宗遙距「一審」,他形容聆訊過程非常順利,「一方律師陳詞,另一方『靜音』,只係有些小回音。」
視像聆訊在過去間中有進行,但多限於接受個別海外證人或不方便到庭證人作供,若由程序上訴、正審的整個程序都遙距聆訊,則是新嘗試,而現時只能處理不牽涉證人作供的案件。
法庭近日已重拾開庭處理舊方式。而法院剛開始推行的文件電子平台等「新科技」,也未知何時普及至每一位「用家」。
「我哋唔知疫情幾時解決得到,日後亦唔知會唔會再有另一種病毒爆發。」關兆明認為,遙距聆訊有其價值,若能普及是好事。普及化的關鍵之一,他認為是法院發揮「帶頭作用」,包括多採用遙距審案,製造「需求」。
的近律師行是本港最具規模律師行之一,本身備有視像會議設施,關兆明稱,「其實有關科技一直喺度,唔係咁難set up(建立)。」
律師樓空間不足成障礙
有意追上遙距聆訊潮流的蕭震然大律師認為,增設視像系統設備,對中小型律師行,不但多添一筆開支,還有空間不足問題,「大部分大狀都無咁靚嘅conference room(會議室)。」蕭震然接受訪問時,事務所附近大廈正進行工程,「對面大廈裝修,我上庭時,個隔音你想我點吖?」他無奈地說。
蕭震然稱,若政府的資助額增加,有助業界更容易改善設備。他更認為,長遠而言,當遙距聆訊普及化後,業界可更有效率地處理一大堆俗稱「三分鐘」的案件,如民事傳票程序、刑事案排期程序,讓法官專注庭審案件。
法律界「科技化」最關鍵一環是業界是否參與。蕭震然對遙距聆訊、電子文件處理等新科技發展,抱有疑問,「我希望長遠可發展落去,可以提升審訊效率,不過法庭使用者識唔識用?我哋後生嗰批,固然無問題,但好多上一代『老律師』,識幾多電腦呢?可能字都未識打!」
律師拖着裝滿法律文件的行李篋出入法庭的景象,似乎短期內也不會消失。不過蕭震然仍相信,隨着年輕一代法律人入行,法律科技普及化終有一日會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