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疫境‧世情\暴疫夾擊 執笠成舊區風景 樓梯底舖老闆無奈轉做保安\大公報記者 解雪薇

時間:2020-07-21 04:23:54來源:大公報

  圖:一眼看盡的小小「梯底舖」已經營20多年,葉生本打算再做十年生意就退休

  本港爆發第三波疫情,本已被亂港分子大傷元氣的檔舖更難生存!在土瓜灣樓梯底經營鞋舖的葉先生,曾以為再多做十年八年,便可以退下來享受計劃好的退休生活,但暴疫夾擊下,小小的「梯底舖」也捱不下去。

1998年,葉生在這狹小的空間創業;今天,年屆58歲的他打算在租約期滿後,便考保安牌照轉行去做保安。至於土瓜灣,這個曾被不少港產劇集和荷里活電影取景的舊區,店舖拉閘執笠成了主流風景。

  隨着清脆的金屬聲響,在馬頭圍道經營鞋舖20多年的葉生拉開了鐵閘,為一眼看盡的小小「梯底舖」一天的營生揭開序幕。這間「夕陽」鞋舖,曾經滿載這個58歲的男人對千禧年新生活的嚮往。1998年的葉生傾盡全副身家,用這狹小的空間打造出他與家人在香港的立足點。

  萬元剛派疫又來 報復式消費冇影  

  一梯、一舖、一風景是舊區的獨特本土風貌,不少租戶大半生都守在這梯底一隅靠蠅頭生意搵食。但一間間容納了幾代人、幾代故事的香港特色「樓底舖」,在暴疫夾擊的一年間,大多已無聲無息地搬離或結業。葉生經營的小鞋舖,棲身在樓齡60多年的唐樓內,已開業22年,早年他幾經輾轉從朋友手中接手這小舖位,「這間舖有近40年了,之前是做裁縫、手表呀嗰啲生意。」葉生回憶道,他上世紀80年代從佛山來港,在這兒娶妻生子,展開新生活。

  唐樓內的住戶,葉生每個都認識,路過上樓時都會互相打招呼,有時間也會停下腳步聊一聊,街坊有重物提不動,葉生也會幫助搬一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小店雖棲身50呎樓梯底,葉生用鞋盒整齊搭成工作枱,留出的通道還可以擺放摺疊小櫈,供客人坐着試穿鞋子。葉生笑稱這種「袖珍王國」,可以說是摩登工作室「先驅」。

  談及風光往事,「之前街上好多人,附近街坊生意都做咗幾廿年,好多都係老字號」,「這條街男人生意好做」,葉生介紹道,店裏現在約有二、三百雙鞋,絕大多數是男裝鞋,「往年夏季都會入貨很多女鞋,今年一雙都沒進,打算賣曬就收」。臨街免不了塵土飛揚,葉生講究,每天花時間將落滿灰塵的鞋子擦拭乾淨,希望它們以最佳姿態迎接客人。

  政府全民派發的一萬元,不少街坊已「落袋」,但期待的「報復式」消費並未來臨。縱使用「抗疫價」促銷,賠錢處理存貨希望為老店續命,但鞋舖仍是門可羅雀,生意毫無起色。「之前有遊客,生意好時,一天賣近20雙,現在?唉!」葉生直言,「沙士時內地迅速支援,家陣暴動加上疫情,生意冇得做啊,仲有垃圾議員話唔畀遊客來,內地想幫都幫唔到。」

  暴疫之下生意暴跌,無奈決定執笠,葉生提起便不斷嘆氣。現時店內墊鞋子的紙板和臨街的鐵門,全貼滿執笠走人和打折的告示。為了物盡其用,牆面和搭起的工作枱上都堆滿了鞋,加上本來租來放庫存的貨倉因房東臨時通知要裝修,葉生被迫將鞋子全部搬出,令小店更是鞋滿為患。

  光榮結業急拉閘 退休規劃全變樣

  古語有雲,六十耳順,意指六十歲已經到了寵辱不驚,悟徹人生的年紀。葉生本打算再做十年生意就退休,他的如意算盤是屆時子女的工作已穩定,他可以拿出部分積蓄用作旅遊經費出外遊玩,閒時與朋友們相約飲茶,去海邊公園吹風散步。如今享福夢破滅,以為的光榮結業變成了匆促收場。他與妻子商量過後,打算租約期滿後,便考保安牌照轉行去當保安。

  葉生的人生軌跡被迫改變,多年用心的經營方式也隨之改變。他說生意好時,有心有力,早上八時多便開門營業,晚上十時多才收舖,現時十時左右才開舖,下午六時多就落閘回家,「冷冷清清,苦守無用呀!」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