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侯鈞翔呼籲「落水」前做足準備工夫
泳客在沙灘被懷疑浮游生物叮傷,頗為普遍。皮膚科專科醫生侯鈞翔表示,常見求診個案是泳客被水母毒液弄傷皮膚、被沙灘及水中微生物如蟎、水蛭咬傷,以及受海中金黃葡萄球菌感染等,平均一個月有十多宗求診。
海洋多菌 染食肉菌會致命
侯鈞翔稱,水母在夏天繁殖季節,若遇到威脅或水溫變化時,會分泌毒液,泳客不幸被螫傷,有可能因不同體質而出現不同程度的不適反應。他稱,最常見的是皮膚即時受刺激,感到灼熱及紅腫;若毒液進入人體皮下組織,可導致皮下發炎、生水泡等。泳客也有可能被毒液誘發慢性過敏皮炎,持續痕癢及紅腫等。不適反應常見出現在臉、頸、胸口、背脊、手臂等上肢,下肢因要游水或踩水,活動較多,受感染機會較小。
除了水母,海中的微生物、沙灘上的真菌、藏身沙中的蝨、蟎等寄生蟲,在天氣溫差大及潮汐漲退時會較為活躍,這段時間泳客容易受襲。
海洋同時存在大量細菌與微生物,如金黃葡萄球菌等,當傷口接觸海中細菌,有可能會受感染,嚴重可引致俗稱「食肉菌感染」的壞死性筋膜炎,甚至致命。
侯鈞翔呼籲,若身體有傷口、免疫力低、皮膚屬敏感類別或濕疹患者,應盡量避免到海灘游泳。女性若在月經期間,或剛喝過酒、剛進食「激辣」食物的人,也應避免到海灘游泳,因為「寄生蟲及微生物對血的反應敏感,這些人應該避免。」
他建議到沙灘游泳的人,應避免在海水渾濁、溫差大的情況「落水」。「落水」前多休息及喝水,避免赤腳,避免直接躺卧沙灘上以免被沙中寄生蟲叮咬,游泳後馬上沖身。如出現皮膚灼熱、紅腫及痕癢等症狀,應馬上停止活動,有需要時應向醫生求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