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深圳賽區20個競賽場館中的14個為改造場館。圖為改造後的深圳體育中心體育場觀眾滿座。\受訪者供圖
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以下簡稱「全運會」)不僅是首次由粵港澳三地聯合承辦的大型綜合性運動會,也是全運會歷史上首次實現不新建大型場館,深入踐行綠色辦賽理念。
三個月前,全運會競賽場館改造已全面收官,其中廣東賽區75個比賽場館中超過90%為現有場館升級改造,有效降低辦賽成本,實現節儉辦賽;同時,所有場館設計融入太陽能光伏系統、海綿城市技術,實現近零碳排放目標,展現了又一將載入史冊的灣區樣本。與此同時,此次全運會使用的場館,將在賽後利用上實現可持續運營。\大公報記者 胡永愛
為落實「簡約、安全、綠色、低碳、環保」等要求,廣東賽區執委會場館和信息化部印發了《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廣東賽區競技體育項目場館建設要求》等6項技術文件,從工程質量安全、體育工藝、無障礙環境建設、信息化建設等方面對場館改造建設相關要求進行明確。
一館一特色 充分利用可再生材料
深圳賽區20個競賽場館中的14個為改造場館,改造面積佔比高達71.3%。廣州賽區將分別承接近40%和30%的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比賽項目,共使用的30個競賽場館全部利用現有場館進行改造。
這些重煥新生的舊場根據各自的歷史背景、建築特點和賽事需求,改造後的場館形成了「一館一特色」。廣東省人民體育場在改造中融入了嶺南騎樓文化元素,沿街部分拓寬了步行空間,並與周邊紅色紀念軸線相聯通。改造後的深圳市體育中心則全方位展現了深圳特色:在規劃上體現深圳開放包容的城市特性,通過地下通廊、空中連廊等立體連接,將傳統封閉式的體育建築轉變為與周邊城市融為一體的市民體育文化公園;在功能上首創了開合屋蓋兼顧移動斗屏的技術方案,超大斗屏可移動切換為雙面橫屏或四面斗屏。項目搭載的黑科技,都來自於深圳的科技企業。
此次全運會的場館,不少加裝了光伏設施,對能源結構進行優化。深圳龍華文體中心實現了「光伏+儲能」的閉環設計,並獲得了國家「三星級綠色建築設計標識」。場館入口處,一項創新的能源解決方案正在默默發揮作用。場館在此巧妙地運用了「分布式光伏系統+儲能電站」的組合,通過屋頂和幕牆上的太陽能板將陽光轉化為電能,將多餘電力儲存起來供夜間或陰天使用,從而形成了高效的能源閉環。施工過程中,可再利用、可循環材料佔比高達16.9%。這樣的設計不僅實現了發電和存儲的自給自足,還有力地推動了綠色建築的發展。
位於深圳龍華區的簡上體育綜合體,是全國首個創新的垂直分布式大型體育場館,通過創新設計,演繹了一場精彩的「垂直空間魔法」。其採用了「多筒體支承大跨空間桁架結構」,地上五層與地下兩層相互銜接,充分利用了地形高差,巧妙解決了場地限制與龐大功能需求的平衡問題;通過最少的建材,創造最大的空間,同時降低了碳排放。
啟德場館持續辦賽事 免成「財政包袱」
此次全運會使用的場館,將在賽後利用上實現可持續運營。香港啟德體育園以「多元、智慧、可持續」為理念,設有主場館、體藝館及青年運動場三個主要場館,配套設施還包括運動健康中心、零售館、美食海灣等。場館運營方表示,啟德體育園將避免成為「財政包袱」,通過持續舉辦國際賽事、商業活動及文化展覽等方式保持活力。
深圳賽區制定了場館及相關設施賽後再利用計劃,保障永久性場館賽後利用率達100%。如深圳市青少年足球訓練基地將場地結合社區綠地公園進行一體建設,專業競賽級場地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深圳賽區唯一新建永久性競賽場館為光明國際馬術中心,其從選址、設計到賽後的利用,都頗具市場化思維,「未來光明將依託馬術中心,面向大灣區,發展馬術運動的賽事、培訓和文化產業,希望能夠為大型體育賽事的賽後場館運營探索出一條『新路徑』。」深圳市光明區副區長彭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