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臨近暑假,為便民服務,江蘇省南通市公安局推出了「夜間辦證專場」。圖為工作人員指導小朋友現場採集指紋。\新華社
三大措施繼續推動政務改革。首先,各地政府健全機制,不斷完善制度規則體系。上海構建「一表關聯」「一庫共享」「一源加工」的數據流轉體系;浙江推出「雲端聯審」模式,企業提交一次材料,相關部門即可同步進行線上核查;海南發布《政務服務事項標準化總則》,以標準化為牽引推動實現同一事項「無差別受理、同標準辦理」。「各地加強政務服務制度建設,統一服務標準、統籌服務事項,不斷提升政務服務標準化、規範化、便利化水平。」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許光建說。
其次,政府以需求為導向,變「被動響應」為「主動服務」。走進江西撫州崇仁縣政務大廳,36本彩色印刷的辦事指南整齊排列,從企業開辦到社保參保,每項事項的流程、材料都標註得清清楚楚。「我們在網上開設政策專欄,通過微信公眾號定期推送《知識問答》,確保政策精準、高效觸達群眾。」崇仁縣縣長黃志剛說。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鄭磊表示,各地從以政務職能為中心的「供給側」模式,逐步轉向以企業和群眾辦事需求為導向的「需求側」模式,讓「一件事」從「能辦」到「好辦」「易辦」,是改革惠民、服務為民的生動體現。
人工智能賦能數字政府
最後,政府加速技術革新,加速賦能數字政府建設。在江蘇昆山,掃一掃「數字政務門牌」二維碼,即可獲取100多項高頻事項的網辦攻略;新疆烏魯木齊推出「即辦秒批」服務,人工智能自動核驗申請信息,對符合條件的申請實現「秒批」。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與政務服務深度融合,激活更多面向企業和群眾的應用場景,有效推動政務服務向「智辦」躍遷。
「『高效辦成一件事』改革的意義,遠超行政效率提升的範疇,更是通過重塑政務流程推動國家治理體系的深刻變革。持之以恆處理好每一件關乎民生福祉與經濟發展的『關鍵小事』,正是實現『國之大者』、服務人民根本利益的堅實路徑。」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院長黃璜說。\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