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2025年1月23日,在廣東汕頭市潮陽區,塔館英歌隊隊員和西門女子英歌隊在街頭表演英歌舞。 新華社
豪邁的舞姿、激昂的鼓點、誇張的臉譜,被稱為「最強氣氛組」的英歌舞,近年來在海內外頻頻「出圈」:頭插金花、戴紅綢武冠、一身黑衣、手拿金蛇的「時遷」,伴隨着半蹲前進、後空翻等動作,在隊伍最前端殺出一條路,後方一眾「好漢」,喊着統一口號前行……傳統扮相加上陽剛的舞蹈,配合鏗鏘有力的吶喊聲與鑼鼓聲,「中華戰舞」看得觀眾們熱血沸騰。2025年1月1日以來,「英歌舞」搜索量同比上漲582%。\大公報記者 黃寶儀
在汕頭濠江區的珠浦文化廣場,一群穿着統一的少女在鑼鼓聲中揮槌起舞,邁着輕盈矯健的步伐,展示着颯爽豪邁的舞姿。陣形伴隨着鼓點不斷變化,踏步聲、叩棒聲、喝叫聲不絕於耳。
另一邊,學英歌舞的男孩們練習着批、削、砍、挑等武術動作,呈現出威猛陽剛之氣。17歲的黃俊彥一個帥氣的側空翻出場,隨即半蹲下身子滑步前進,黃黑相間的道具蛇在他手中上下翻飛,將英歌舞中「時遷」負責探路和指揮的角色演繹得活靈活現。
舞蛇祈福 願風調雨順
英歌舞是一種群眾性舞蹈,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遺項目,目前主要流行於中國東南沿海一帶,以廣東潮汕地區為中心。據文獻記載,英歌舞起源於明清時期,一曰「秧歌」,因「秧」的潮州話讀音與「英」字頗相近,故逐漸演化為「英歌」。
英歌舞主要取材於地方戲曲的武生招式、南派武術以及田間地頭的務農動作,配以潮繡戲劇服裝、潮州大鑼鼓音樂。因既似土風,又似武舞,步法、身法、槌法、陣法獨特,奔放熱情,故被稱為「中華戰舞」。英歌舞在內容上取材於《水滸傳》,梁山好漢化妝賣藝大鬧大名府、營救盧俊義的故事。因此,英歌舞的領舞一般由扮演時遷的舞者擔任。「時遷」在表演指揮時,手上會拿着一條蛇,在潮汕英歌舞中,蛇代表着勇氣和力量。舞者們通過展示對蛇的控制和駕馭,傳達出勇敢和剛毅的精神。在潮汕地區,蛇被認為是帶來好運與富貴的祥瑞之物,人們舞蛇祈福,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把英歌舞永遠傳承下去」
從小看英歌舞長大的潮汕孩子,心中都有一個「英歌夢」。黃俊彥深深地被這種服飾鮮艷、音樂歡快、動作又充滿力量的傳統舞蹈所吸引,在小學時就加入了英歌舞訓練的行列。如今,已有近7年英歌舞表演經驗的黃俊彥,擅長扮演大刀關勝、阮小七等角色,而「時遷」是他最喜歡、付出了最多汗水的角色之一。
「時遷需要完成空翻、側空翻、舞蛇等動作,其中蛇步最難。」黃俊彥告訴大公報記者,蛇步難,難在手腳並用,需要同時配合做出各種舞蛇動作,很考驗平衡力,「相較於其他角色,時遷的蛇步至少要學兩三個月,才能達至手腳靈活性和平衡性的統一」。正在就讀高中的黃俊彥,從未因課程緊張而放棄英歌舞的練習,相反,英歌舞訓練磨礪了他堅韌的性格,增加了他應對困難的勇氣。
「高考結束以後,我依然會加入英歌舞的隊伍,向新隊員傳授自己的經驗。」近年英歌舞頻繁「出圈」,讓黃俊彥有了更宏大的目標,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年輕人喜歡潮汕的英歌舞,也讓更多海內外遊客了解、喜歡英歌舞,「把潮汕英歌舞永遠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