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後人回憶/一朝大公人 一世大公情

時間:2022-06-20 04:24:49來源:大公报

  圖:呂德潤曾說過:「只有親臨第一線,才能寫出好文章。」圖為青年時代的呂德潤。

  呂德潤在《大公報》歷史上創有諸多第一,甚至是唯一:首任駐台灣辦事處主任和改革開放後首任駐北京辦事處主任。他的《大公報》首任駐台主任經歷,歷經七十載,至今尚未有人承續。實現祖國統一,是呂德潤直至生命盡頭未竟的心願。

  據呂安妮講述,1948年1月,父親又領到新任務,被任命為上海《大公報》駐台灣特派記者,不久成立《大公報》台灣辦事處,父親兼任主任。在台灣期間,父親仍然遵守《大公報》愛國、愛民、客觀、公正、嚴明的立場,多次報道進步學生運動。

  1949年4月,台灣當局開始逮捕進步人士,要對呂德潤報道台灣逮捕學生和東北時期不利於國民黨的新聞予以清算,並下令逮捕,呂德潤聞訊後帶着剛出生不久的女兒、體弱的妻子離開台灣到達香港。「之後聽父親說,他們離開不久,台灣當局即查封了《大公報》台灣辦事處,並登報說父親『通匪』,讓人檢舉父親下落,好加以法辦。後來,父親在《大公報》上寫了《紙幕台灣》的長篇通訊,揭露了台灣當局的種種黑幕和反動勾當,社會反響不小。」

  促進兩岸交流 心繫統一事業

  1990年,已擔任國務院參事室副主任的呂德潤,利用自己廣泛的統戰背景和海內外資源,為海峽兩岸交流做了諸多工作。彼時,台灣當局尚禁止大陸記者訪台。呂德潤通過中新社發表談話,呼籲台灣當局放寬對大陸記者對台採訪的限制,提出應當在新聞界實行雙向交流,引起兩岸新聞界高度關注。《大公報》轉載了中新社這一訪問。

  一年後,新華社記者范麗青和中新社記者郭偉峰首次踏上台灣的土地,開啟了兩岸新聞雙向交流的首頁。呂安妮說,「父親這項頗具前瞻性和開拓性的倡議見諸報刊後,對於推動破冰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一朝大公人,一世大公情。古稀之年的呂德潤還在為《大公報》在台灣的恢復發行全力奔走。1995年《大公報》計劃向台灣發行,報館專函邀請呂德潤和夫人虞懿赴港商討。返京後呂德潤將《大公報》情況及香港新聞界情況向主管港澳事務的錢其琛副總理作了匯報。頗具巧合的是,錢其琛正是呂德潤上世紀四十年代的上海《大公報》同事。

  錢其琛和呂德潤都有很深的大公情結。據說,當年《大公報》不少活動都由呂老出面邀約錢其琛副總理,而錢都欣然赴約。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