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和諧相處/動物鄰居 共享家園

時間:2022-05-23 04:24:48來源:大公报

  圖:北京生態大改善,吸引黑鸛棲居。/網絡圖片

  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地球生命共同體的血脈和根基。最近幾年,生活在中國的野生動物似乎離我們不再那麼遙遠:從森林裏出來「旅行」的大象,到在超級大都市安家的貉,再到去而復返的猴群……野生動物在這些城市裏生活、繁衍,悄悄地做着人類的「鄰居」。城市及其近郊正在成為人和野生動物的共同家園,了解野生「鄰居」並與牠們和平共處,是「更美好城市生活」的應有之義。

  北京/黑鸛棲息

  5月22日是第29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今年的主題是「為所有生命構建共同的未來」。北京市生態環境局日前發布的《2021年北京市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21年北京階段性調查實地記錄各類物種3702種,2020-2021年累計記錄6283種,實地記錄北京新記錄物種17種。

  2012年,北京房山十渡地區發現了41隻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鸛和11個黑鸛巢穴;十年間,原本以房山為遷徙中轉站的黑鸛在此安家,種群數量增長到100餘隻,並飛出房山在北京其他區域定居。

  灰鶴觀賽冬奧

  近年來,為使更多野生動植物在京棲息,北京建成了79處自然保護地,90%以上的國家和地方重點野生動植物及棲息地得到有效保護。得益於因地制宜的保護措施,十多年來,北京的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以北京市延慶區為例,2020年,野鴨湖濕地自然保護區創新性地在鳥類集中停留覓食區建立鳥類食源地─鳥糧田,種植農作物供鳥類享用。當年,此地日觀測灰鶴數量最大達5000隻;今年2月5日,保護區內拍攝到大批灰鶴在冬奧雪道上盤旋,呈現出「鶴喜冬奧」的畫面。

  大公報記者 張寶峰

  上海/貉愛都市

  在上海松江的不少小區,貉並不難見。入夜後,人走在路上,就可能與一隻貉不期而遇。牠或立刻溜進草叢,或半蹲着、趴着與人眼神對峙。幾年來,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王放帶領的科研團隊在上海觀測、追蹤、研究野生貉。在他們安裝的一處紅外觸發相機記錄中,大貉守在假山洞口,小貉匍匐在腳旁,挪動着圓滾滾的身子,身形相差數倍。還有的貉靜立眺望,有的在假山間跳躍,圓圓的眼睛在夜色裏發亮。

  王放說,上海的貉並非「闖入城市」,牠們是土生土長的原住民。貉的分布曾非常廣泛,從大小興安嶺到北京,從山西太行到長三角,東南到安徽福建、西南到雲南貴州,近半個中國都曾經是貉的自然分布區。在城市找到棲息空間後,貉的藏身環境也從洞穴和樹根,變成了別墅陽台下的裂縫、牆體空隙、儲藏室、廢棄下水道。

  經過持續走訪和監測研究,科研團隊發現,野生貉出現在上海150個社區。保守估算,全市貉的數量在3000-5000隻。

  城裏生活,並不簡單。動物們努力適應環境,牠們在小區、綠地、濕地公園默默演進,繁衍生息,尋得一蓆之地。與此同時,城市努力更新。上海正布局更多人與自然親近的空間,要累計建成20個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恢復、新建濕地和野生動物棲息地近6300餘畝,給更多野生動物成為「市民」的可能。

  澎湃新聞

  廣西/人猴互贏

  猴子三兩成群結隊從樹上爬下,又謹慎地觀察四周,確定沒人後,「倏」地一下竄到玉米地裏快速摘下玉米。廣西河池市金城江區九墟鎮拉拱村大洞屯曾一度因亂砍濫伐、毀林開墾,環境遭到破壞,原本生活在周邊的猴子等野生動物也難覓蹤跡。近十年來,隨着政府實施退耕還林、封山育林等一系列措施,當地環境不斷改善,「消失」的野生猴群又再次闖入村莊。「隨着退耕還林持續推進,猴子越來越多,僅板項屯附近就有3群猴子,每群100多隻。」河池市金城江區九墟鎮拉拱村村委吳文國表示,猴子的到來表明生態越來越好。

  而在距離金城江區約2小時車程的河池鳳山縣,當地則實現了從「人養猴」到「猴養人」的跨越。據了解,上世紀80年代,鳳山縣的巴臘猴山連水、電、路都沒有通達,農作物主要靠種玉米,是個貧瘠的村屯,再加上村民常年開荒毀林,土地流失嚴重,原先在山上安家的獼猴消失了。然而隨着生態環境的恢復,野生猴群再次出現,且數量逐年增多。於是,當地打造猴群景區,利用猴子發展旅遊,通過收取門票積攢猴子的「糧票」。此外,旅遊業也促進當地村民的就業:12名村民在景區當飼養員,每月有2000多元的工資收入;外鄉打工的青年也回流到屯裏,開農家樂或做些小生意。

  大公報記者 曾萍

  雲南/與象共處

  去年,生活在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亞洲象集體「出遊」,引起了人們的極大關注,人們在分享牠們愉快行程的同時,也在關注和探索着「人象平安」的和諧相處方式。而多年來,人們都在以各種各樣的方式靜靜地守護着牠們。

  在西雙版納國家級保護區以及周邊,當地架設了600多個紅外相機和攝像頭,監測範圍基本都是野生亞洲象的遷移通道,只要識別到亞洲象,影像就會自動上傳到監測預警中心,人們通過這些畫面,就能實時掌握亞洲象的活動區域、種群數量和健康狀況等。

  而地面上的護林員隊伍,也同時在為亞洲象的監測和保護忙碌着。王曉安是西雙版納關坪村的一名村民,同時也是一名護林員,馬上就要退休的他和隊員們每周會有5天的時間進山巡護,亞洲象的蹤跡總是逃不過他們的眼睛,而現在他們還有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為監測設備更換電池和維修。他說,看着家門口的林子越來越綠,人象衝突越來越少,大象和人就像鄰居一樣互不干擾的和諧生活,自己真捨不得退休。

  最近,一個位於西雙版納景洪境內的1000畝「大象食堂」正式開張營業了。「大象食堂」裏種植了大象喜愛的糉葉蘆、芭蕉等植物,在食源地附近還建了5個硝塘,向裏面投入食鹽,滿足亞洲象對食鹽的生理需求。根據觀察,已經有象群前往食堂開吃了。

  大公報記者 譚旻煦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