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支持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冷民認為,與京滬兩大傳統科創中心相比,粵港澳大灣區的優勢、劣勢都十分明顯。粵港澳大灣區的優勢是開放程度高、包容度強,更加強調產業的融通和市場的對接,科研體制機制更加靈活;劣勢是屬於後發建設的科創中心,國家科技資源布局偏弱,傳統科研體量不大。
冷民介紹,《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台兩年以來,中國科學院作為戰略科研力量的「國家隊」非常重視,一方面增強研究機構、學科相關的力量布局,另一方面通過廣州南沙科學城、深圳光明科學城和東莞松山湖科學城的建設搭建起國際科創中心的平台。
談及京、滬、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創新中心定位的問題,冷民表示,科學問題很難通過人為干預進行分別,大家都在搶更好的賽道,不可能放棄前沿課題,競爭是客觀存在。不過,這種良性的競爭,正是激發中國科技創新的動能之一。在與香港科學界的溝通交流中,冷民能夠感受到兩地強烈的願望。他表示,目前的政策已沒有障礙,各種融通三地的細節也不斷在細化,可以預見的是,曾經三地科創合作的阻礙將越來越少。
不過,冷民也提出,目前粵港澳大灣區雖然平台建設發展很快,但仍需加快吸引人才的速度。內地其他省市的科技創新體制仍存在流通性較低的問題,大灣區如果想吸引更多人才,需要進一步細化人才政策。對於科技人才體制的改革,還需要通過各種政策的引導,突破原有的體制壁壘,讓人才自由流動起來,才能發揮真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