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8月31日,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一箭雙星」發射成功\新華社
【大公報訊】記者劉凝哲北京報道:8月31日7點41分,快舟一號甲固體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以「一箭雙星」的方式,成功將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二期)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首發星微重力技術實驗衛星,以及瀟湘一號07衛星分別準確送入預定軌道。此次發射任務,是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的第三次商業發射任務,也是中國首次完成星箭通信空空鏈路對接試驗。
據介紹,中國航天科工火箭技術有限公司研發的快舟一號甲固體運載火箭是一型主要為300kg級低軌小衛星提供發射服務的通用型火箭,採用國際通用接口,具有飛行可靠性高、入軌精度高、準備周期短、保障需求少、發射成本低等特點。
此次發射任務是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的第三次商業發射任務,這進一步驗證了該型運載火箭的市場快速響應能力。航天科工火箭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查雄權向內地媒體表示,該運載火箭以一車一箭為基本發射單元,是中國航天發射最快紀錄保持者,從運載火箭產品運抵發射場到完成發射任務只需要7天時間,而發射當天從技術區轉場到發射區完成發射,整個發射流程不到4小時。
衛星測試微重力技術
此次快舟一號甲發射,還完成了中國首次星箭通信空空鏈路對接試驗。查雄權表示,空空鏈路對接,指的是通過在運載火箭末級增加通信終端和天線,在太空中為衛星提供遙測信號,就像搭建了一座太空中的「橋」,在星箭分離後,地面就可以繼續保持地面對衛星的全程跟蹤。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快舟一號甲成功送入預定軌道的微重力技術實驗衛星,中科院空間科學(二期)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的首發星。這顆衛星將對空間微重力條件下的超高精度控制和測量技術進行在軌試驗驗證。衛星有效載荷包括超微型變測量系統、超高精度傳感器系統和衛星平台擾動測量系統。衛星在軌驗證技術主要有自引力控制、超微結構變形控制、超穩姿態控制、平台擾動加速度補償等。這些關鍵技術的突破將為基於超高精密測量物理的空間科學任務和重大基礎科學前沿研究,包括空間引力波探測、地球重力場反演、超高精度慣性導航等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