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房勝棠(前右三)和師兄弟及學員們一起展示蔡李佛拳\受訪者供圖
在距廣州白雲國際機場不到10公里處的蔡李佛拳保護傳承基地,包括近百名港澳台地區和國外武術愛好者在內的2000多弟子在這裏受訓。今年暑假,這裏將迎來首批體驗蔡李佛拳文化的港澳青少年,他們的師傅是來自澳門的北勝蔡李佛拳代表性傳承人─房勝棠。「以武會友」,房勝棠期望扎根粵港澳大灣區,實現蔡李佛拳傳承使命,吸引粵港澳三地青少年將中華傳統優秀武術文化發揚光大。
大公報記者 黃寶儀廣州報道\&
蔡李佛拳,中國傳統拳術中的南拳之一,相傳為廣東省新會京梅鄉人陳享(1806年-1875年)所傳,他綜合蔡家拳、李家拳和佛家掌三家之長形成一支新派,故名。房勝棠在8歲時就被觀賞性和對抗性兼備的蔡李佛拳吸引,打起來那行雲流水般的感覺讓他欲罷不能,從此上了武術的「船」。
其時,廣州正處「文革」時期,傳統武術沒有很好的發展環境,甚至一度停滯不前。年輕的房勝棠除了在師傅指導下學習,就是輾轉於廣州各大公園間,設法尋找切磋機會。1979年底,房勝棠移民澳門,發現港澳地區武術氛圍更濃厚,亦認識了一些港澳武術界朋友,也為他繼續學習、研究蔡李佛拳提供更好的機會。
創業賺錢只為回饋武術
見識過外面世界武術發展,看着中國功夫走下坡路,房勝棠心急如焚。為搶救武術,他最終走上了創業道路,成為澳門新恆星集團董事長。企業效益蒸蒸日上,有了資金支撐,房勝棠開始了回饋武術之路,第一件事就是在1996年成立新東方武術總會,並在廣州市一宮租下場地,與師兄弟開班授徒,以開放包容姿態團結武術愛好者,宣傳推廣蔡李佛拳。
1958年出生的房勝棠,自幼習練北勝蔡李佛拳,精通連環插搥、高樁馬、姜指拳等20多個招式,又是散打王柳海龍的師傅,在武壇中備受尊崇。更讓人敬佩的是,多年來房勝棠自掏腰包捐建、捐助武術總會、協會、武術學校,還不遺餘力讓武術和蔡李佛拳進校園、進社區,推廣中華武術文化的足跡遍布五大洲,投入費用已超一億元人民幣。
2007年前後,房勝棠將廣州花都50多畝果園改為訓練基地,基地不僅有標準武術訓練場地、實戰訓練場地等,還有可容納50人的集體宿舍,為廣招門徒奠定基礎。正是多年堅持宣傳推廣蔡李佛拳,且積極承擔傳道受業責任,房勝棠2012年被廣東省認定為北勝蔡李佛拳傳承人,花都基地也在2016年被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授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蔡李佛拳訓練基地」稱號。
經過兩座訓練用木人樁,步入傳承基地,記者看到幾名學員正進行器械訓練。拳腳打在沙包上,「砰砰」聲在演武場內回響,震耳欲聾。已有50年「拳齡」的房勝棠,一有時間就會到這裏,向學員們演示北勝蔡李佛拳技法要點。
和過去所有習武者一樣,房勝棠也是從馬步等基本功開始學習。房勝棠說,正是因為早年習武的磨煉,使他養成堅韌不拔和勇往直前的性格,才有今天的成績。但時下年輕人遠不如過去能吃苦,家長也不捨得孩子吃苦,要吸引年輕人長期興趣很難,房勝棠說「有時候甚至要倒貼求別人學下去。」
先易後難吸引年輕人
傳統武術傳承最終要靠年輕一代。為此,房勝棠調整授課順序,從簡單有趣的招式開始,勾起年輕人興趣後再打基本功。先易後難,確實吸引了更多學員。2016年開始,每年暑假房勝棠都在傳承基地辦夏令營和暑期班,培養年輕學員,夏令營每期招50人,學員12天吃住都在基地裏。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支持弘揚以粵劇、龍舟、武術、醒獅等為代表的嶺南文化,彰顯獨特文化魅力」。已扎根在大灣區發展的房勝棠,計劃今年暑假開始,每期夏令營給港澳青少年預留20個名額,首期將從澳門開始。房勝棠希望通過組織港澳青少年前來體驗蔡李佛拳,在他們心中播下熱愛中華傳統武術的種子,促進粵港澳三地攜手再創中華武術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