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吉豬」祈諸事如意 3D復古添彩

時間:2019-02-14 03:18:42來源:大公報

  圖:「博物館裏過大年」成為今年春節很多海內外民眾過節的新選擇\大公報記者李陽波攝

  2019年是農曆己亥豬年,春節期間各大博物館豬主題文物當之無愧成為觀眾熱捧的主角。陝西各文博館共推出920場文化活動,獨具特色的「玉豬龍」「彩繪陶豬」「玉握豬」等文物吸引了1196萬海內外民眾走進博物館。上海博物館亦展出一件使用3D技術修復的青銅「豬卣」(音同有)為豬年新春助興。每天大批遊客排隊爭睹古代「吉豬」風采,期盼全年「豬」事如意。在營造有溫度、有情懷、有內涵、有文化節日氛圍的同時,也讓「博物館裏過大年」成為一種新年俗、新常態、新時尚。\大公報記者 李陽波、張帆

  大年初一開始,陝西韓城芮國遺址博物館便迎來大批參觀的民眾,很多人一進館便直奔鎮館之寶「玉豬龍」展台,希望能在豬年伊始爭先一步沾沾國寶的福氣,博個好彩頭。據悉,這件「玉豬龍」是古芮國國君夫人芮姜的陪葬品,通長14.2厘米,肥首大耳,一雙圓眼略凸起,身體捲曲形成首尾幾乎重合的環形,精美大氣。芮國遺址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這件「玉豬龍」應是祭祀的禮器之一,透露了5000年前關中地區的古人對「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的美好嚮往。

  「玉握豬」隨葬求來世富足

  與「玉豬龍」抽象造型不同的是,陝西漢景帝陽陵博物院珍藏的漢代「彩繪陶豬」則更為形象寫實。今年元旦開始便成為「網紅」,春節前後專門前來一睹真容的民眾絡繹不絕。「彩繪陶豬」身軀肥大,長嘴大耳,陶豬塑造細膩,形神兼備,憨態可掬。不僅真實還原了漢代家禽豬的形象,同時也體現了漢代「事死如事生」,將現實生活搬到「地下世界」的理念。來自上海的遊客張先生在參觀後感慨漢景帝一心為民,生前為天下百姓生計辛勞,死後還要將百姓日常生活最常見的豬圈、豬等陪葬在身邊,祈願國泰民安。

  據陝西歷史博物館講解員吳夢茜介紹,在中國傳統農業社會中,擁有豬的數量是一個人財富的象徵,人們不僅飼養豬,還將豬的形象做成陶俑豬和玉雕,埋葬在親人的墓葬中,希望他們在另一個世界也可以過上富足的生活。該館漢代展廳展出的「玉握豬」便是典型代表。

  3D打印助青銅豬卣重現

  上海博物館展出的豬卣大約鑄造於公元前13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豬卣由兩個相背的豬首合為豐滿的器身。豬的雙耳豎立,鼻子微捲,連兩個鼻孔也清晰可見,造型可愛。而四個豬蹄向前方有力踏出,則有奮發向上之意。豬頸部有如意頭形橋鈕,而腹部裝飾着精緻華麗的雲紋,還有羽狀紋飾和蟬紋裝飾,氣質華麗尊貴。

  青銅一向被譽為國之重器,卣是一種中國古代酒器,在商代和西周時期盛行,外觀上大部分為圓形或橢圓形,底部有足,雕有精美紋飾。常見的卣多為鳥獸形狀,而豬作為卣的造型非常少見。這件最新修復的豬卣頗具傳奇經歷。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介紹,這是上世紀六十年代上博專家從金屬冶煉廠徵集到一件殘件,近年結合傳統修復技術和3D打印科技,終於使之成為一件完整的青銅器。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也曾出土過豬形文物——2004年5月,在上海崧澤文化遺址的發掘過程中出土上海最早的豬。這隻上有紅彩的陶塑小豬肥頭肥腦,四腿粗短,野豬的特徵幾乎蕩然無存。曾經參與主持發掘工作的陳燮君表示,這一發現證明上海地區6000年前已有家豬。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