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科學保障 建北極智慧港口群

時間:2018-06-21 03:16:26來源:大公網

  圖:去年3月30日薩別塔港舉行儀式慶祝液化天然氣運輸船「克里斯托夫.德馬爾熱里」號入港/資料圖片

  北極航道經濟成本效益明顯優於傳統航線,提升這條「黃金水道」使用率,「航道安全」保障工作至關重要,而這有賴沿線國積極參與相關工作。北極問題專家李乃勝接受大公報訪問時一針見血指出,北極航道通航首要的問題就是國際秩序的建立,目前情況下,中俄應強強聯手,優勢互補,開展海冰和氣象等領域科學調查,確立科學保障運輸體系,從而打破北極航道沿線港口「各自為政」的局面。他建議,現在就要從港口信息技術、基礎設施建設及技術指標等方面建立智慧港口的互聯體系,為日後大規模船舶運輸做好準備。/大公報記者 宋偉、丁春麗、周琳

  高收益也伴隨着高風險,「祥雲口」輪2016年的行程是最佳寫照。2016年8月29日中午,「祥雲口」駛離青島港中海油碼頭,同年9月21日抵達俄羅斯薩貝塔港。陳曉軍說,「祥雲口」輪的卸貨目的地是在北極圈內地薩貝塔港。按照常規要航經馬六甲海峽、蘇伊士運河、巴倫支海、喀拉海等,整個航程約13500海里,按12節速度計需時46天;走北極東北航道到薩貝塔港,整個航程約5950海里,按12節計算需時21天,節約整整25天。

  「如果再算上過蘇伊士運河等待的時間以及過運河的費用,北極東北航道對船東和租家來說真是節省了一大筆費用!」於「祥雲口」輪航行北極東北航道時掌舵的船長陳曉軍接受大公報訪問時如是說。不過,談起該次航程的險阻,陳曉軍歷歷在目。「前一分鐘還是艷陽高照,後一分鐘就是大霧瀰漫。前一個小時海面風平浪靜,後幾個小時就波濤洶湧。」陳曉軍表示,在最嚴峻時刻,「祥雲口」輪要靠俄羅斯核動力破冰船「勝利50周年」護航才能從浮冰群中全身而退。陳曉軍憶述,當時海面上大霧瀰漫,破冰船距離只有0.6海里卻若隱若現,為跟上破冰船不被迅速合攏的碎冰堵住,經常跟着破冰船轉向,有時為避開大片浮冰和個體很大的冰山,轉向達90°以上。

  有危自有機,北極地區目前石油產量佔全球總產量10%,待探明石油和天然氣儲量估計佔世界總量的25%,還有無污染的海洋生物資源以及作為重要淡水資源的海冰等資源。面前挑戰再巨大,業界和學者無不視北極航道為中國開拓戰略資源新窗口,戰略意義非凡。

  基礎研究需時至少兩三年

  「國際歐亞科學院」是由世界著名自然科學家、工程技術專家和社會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科學團體,以中俄兩個科學中心為主體,李乃勝是海洋科技領域裏唯一中國科學家。李乃勝說,現在全世界都認識到北極航道的重要性,但未形成統一國際規則,還缺少北冰洋及近海的海上自然環境的調查資料,長遠需建立可靠的航線、科學的海冰預測系統及極端天氣應急體系。

  李乃勝告訴大公報,對於北極航線缺乏安全航行所需要各種可靠的數據資料,他建議利用中俄兩國科研力量開展北極航道的自然地質、海冰、氣象、水動力等科學調查,建立船舶航行的科學保障運輸體系。今年1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了首份《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明確表達「中國是北極的利益攸關方」的立場。李乃勝認為,中國應迅速展開戰略研究,就如何建立國際秩序、和平利用北冰洋、科學保障運輸體系等問題,拿出一系列適合「冰上絲綢之路」的重大戰略決策的參考。

  在李乃勝看來,「科學調查」與「戰略研究」的時間緊迫,有關基礎研究工作至少需時兩三年,中國海洋科技力量及調查船舶應盡快「走出去」。為推動建立智慧港群,「從現在開始就要考慮與沿線港口的互聯互通體系的建立。」

  示範項目創早期收穫

  大連海事大學極地海事研究中心主任李振福指出,北極航線上有50個港口,僅俄羅斯北方海航道就有41個北極港口,大部分為蘇聯時期所建,設備老化嚴重,大型船舶無法停靠,港口提供救助能力有限,港口配套交通體系不完善,需投入大量資金進行建設和完善。隨着船舶密度增加,破冰噪聲對海洋生物影響、船舶油類或其他危險物泄漏等隱患也不容忽視。

  中國著名學者胡鞍鋼不諱言,北極航道開發是重塑全球經濟地理新開始,也是地緣戰略競爭的新開始。「這就需要實施好一批示範性項目、多創造一點早期收穫,讓有關國家不斷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胡鞍鋼認為,中國開發北極航道、參與北極地區治理的部署上,要突出「合作共贏」、「科考優先、生態優先」的戰略原則。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