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習近平牽媽媽的手家國情懷動人心

時間:2018-05-14 03:16:26來源:大公網

  圖:習近平陪母親齊心散步/資料圖片

  編者按 孟母三遷、岳母刺字、畫荻教子……中國傳統文化中這些膾炙人口的故事,無不表明母親在家庭教育、家風培育中的重要作用。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母親潤物細無聲的言傳身教,往往是孩子人生觀、價值觀接受薰陶的最直接源泉。若母親向善,則兒孫誠樸;母親求賢,則兒孫好學;母親無饜,則兒孫欲滿。可以說,平凡而偉大的母親,就是傳承家風的主角。而《大學》有言:「一家仁,一國興仁。」良好家風又是社會文明的助推器。它連着民風社風政風,是民風的基礎、社風的反映、政風的體現。正因如此,習總書記曾多次強調,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在屬於媽媽們的節日裏,讓我們一起感受「習總書記與母親間的點滴真情」,體會好家風中折射出的時代光芒、豐富內涵和深厚的家國情懷。

  「在習近平總書記的書架上,擺着這樣一張照片。記錄下了習近平陪伴母親散步的溫馨時刻,習近平拉着母親齊心的手,漫步在公園中。孝敬父母、重視親情,習近平有着深厚的家庭情懷。」

  習近平的父親母親都是老幹部、老黨員。由於父親習仲勳從1962年受冤屈,母親齊心帶着尚未成年的小兒子習遠平在河南省黃泛區的一個農場勞動,兩個姐姐被下放到生產建設兵團,習近平也前往陝北插隊。

  母親的牽掛 「娘的心」

  一家人天南地北、骨肉分離。媽媽的心裏又怎能不掛着孩子們,怎能不掛着遠在陝北農村吃苦的兒子。她便親手給習近平縫製了一個針線包,上面繡了三個紅色的字:娘的心!

  在2015年的春節團拜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曾深情吟誦了唐代詩人孟郊的《遊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他說,這首詩生動表達了中國人民深厚的家庭情結。

  在梁家河的日子,習近平沒有讓母親失望。那些年,種地、拉煤、打壩、挑糞……習近平什麼活兒都幹過,什麼苦都吃過。7年的農村生活,使他和陝北鄉親們結下了深厚情誼。1975年,習近平被推薦到清華大學讀書。離開的那天,全村人排起長隊為他送行,很多人不捨地哭了,不少村民送他走了一程又一程。

  習近平離開梁家河時,把母親繡的針線包「娘的心」送給了鄰居張衛龐以作紀念,就像他說的「我的人走了,但是我把我的心留在了這裏。」

「工作做好就是最大的孝心」

  習近平非常孝敬母親。每當有時間陪她一起吃飯,飯後他都會拉着母親的手散步,陪她聊天。但作為領導幹部,節假日也常常不能回家與母親團聚。

  在重慶電視台的紀錄片《忠貞─習仲勳的夫人齊心》中,記錄了這樣一個瞬間:

  2001年春節,母親齊心與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通了一次電話,這一年的春節,習近平沒能回京跟父母團聚。

  「你這麼多工作,媽聽着還挺高興的,關鍵還不在於你來不來,只要你把工作做好了,就是對爸爸媽媽最大的孝心,這就是對家庭負責,也對你自己負責,這都一致的。」當聽到兒子是因為工作原因無法回家的時候,齊心反而是高興的。這一席話中可以看到母親對於習近平的工作是極大支持的,對於不能團圓也是給予了充分的理解。

  對於一個有着優良革命傳統的家庭來說,「國家」和「人民」始終是第一位的,自己的「小家」則排在了後面。其實不只是那一年,1985年至2002年,習近平在福建工作了17年,從廈門市副市長一直到福建省省長,這17個春節,習近平很少跟家人團聚。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國兩相依。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是習近平和他的家庭的底色,也已經深深烙在習近平治國理政的思想和實踐中。「心中為念農桑苦,耳裏如聞飢凍聲。」(白居易詩句)多年以來,習近平牢記母親的囑託,也堅守着自己的初心。回顧習近平當選總書記以來的六個春節,他的腳步遍及「老少邊窮」地區,將「精忠報國」四個字化作為國為民的生動實踐。 (央視新聞)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