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當年的北洋水師,聘請了不少外籍軍官作為顧問。圖為水師士兵與外籍軍官合照。下圖:「定遠」號是北洋水師主力艦之一。
今年六月,中國第三艘航空母艦「福建艦」正式下水的日子,這艘自主研發的航母除了是我國海軍有史以來最大的一艘,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常規動力航母。同時,今天中國海軍艦艇的總噸位已經成為了世界第二,但大家可曾想起,我國海軍的現代化之路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而這一切必須從清朝建立北洋水師開始談起,這支曾經雄霸亞洲第一的海軍是怎樣建立,後來又是怎樣全軍覆沒的呢?
不少人談起北洋水師或者北洋艦隊,第一時間想起的應該是甲午海戰,但是這支艦隊的建立也是與我國的屈辱史有關。早在1840年經歷了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已經見識了西方列強的「船堅炮利」,作為當時的朝廷大員林則徐是第一批提出中國也要建立一支近代化海軍的人,可惜在各種保守勢力的阻撓下不了了之。可能大家都以為北洋水師的建立是因為西方列強嗎?不完全是。實際上,在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後,真正讓清廷醒悟要建立現代化海軍的是我們的近鄰日本。當時日本藉口琉球居民被台灣原住民殺害為由,直接派遣三艘軍艦入侵台灣,而清政府因為毫無海軍迎戰只能賠款換來日本的撤軍。
在下定決心後,如何造出軍艦成為當時清廷的一大難題。單靠當時的江南造船廠恐怕是不可能的,所以最後只能向外國購買。第一次就找了當時海軍世界第一的英國,並一下子訂購了11艘軍艦,可惜只是一些排水量兩三百噸的「蚊子船」,這些「蚊子船」根本無辦法出海作戰,最多只能說是近岸的移動炮台罷了。吃虧上當後,1885年清廷改向德國訂製兩艘一等鐵甲艦,就是後來聞名於世的「定遠」和「鎮遠」號。這兩艘船的排水量都超過7千噸,可以說得上是當時亞洲數一數二的巨型軍艦了。就是這樣,經過大概十年左右的時間,北洋水師這支近代化海軍逐漸成型。
「師夷長技以制夷」
有了海軍軍艦,還有海軍人才從何而來呢?記得在初中中國歷史的課堂上談及甲午海戰時,一定會談到服食鴉片自盡的丁汝昌以及與日軍奮戰犧牲的鄧世昌。這兩位是整個北洋水師中高層軍官中少有沒有到海外培訓的,其他的基本上不是「留美幼童」,就是英法或者日本留學歸來的,可以說都是在實踐「師夷長技以制夷」!
亞洲第一 世界第九
在人員、軍艦陸續到位後的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師宣布正式成軍!這個時候的北洋水師以「定遠」、「鎮遠」兩艘軍艦為首組成了一支數目近百艘船的海軍,根據當年的《美國海軍年鑒》排名顯示,北洋水師更是位列亞洲第一,世界第九,這對於在1840年被英國幾艘軍艦就打敗甚至割地賠款的大清而言,可以說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也可以說是最後的「迴光返照」!因為就在北洋水師建軍之後,面對朝廷不同勢力的鬥爭,軍費被剋扣,發展停滯不前,成軍後六年內都未曾增加一艦一炮。「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同期的日本則大舉發行國債籌建軍艦,短短6年之內增加了十數艘軍艦,最終在甲午海戰的結果說明了一切。
中學教師教聯會副主席 全國青聯委員 穆家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