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內涵深厚。古聖先賢用文字將心畫心聲表現出來,經歷史長河洗禮,依然能夠卓然而立的,自然有其不滅的光輝。或出於內容的豐富,或出於思想的純正,或出於作法的高超。這些作品被後世稱許為「經典」而具有典範性、權威性、經久不衰的特色。筆者認為,經典最關鍵的地方,是讓讀者從作品文字的深層裏,體悟中華文化的道德底蘊,從而改善氣質,美化心靈。
本專欄將精選中華經典中具哲理和教化性的名句,以追本尋源式的解構導讀,希望對讀者從認知到欣賞到體悟,有所得着,並在現實生活中實踐出來。
於此,筆者選了出自《詩經.大雅.蕩》「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與讀者分享。「靡不」,即「無不」,或「沒有不」,以雙重否定,表示肯定,也可理解為「全是」;同樣,「鮮克」,即「少能」,也可理解為「未能」。意思是:凡事只有開始,但很少能有好的結果。
〈蕩〉這首詩,根據《毛詩序》的說法,是召穆公傷痛周室大壞、周厲王無道而寫的。詩的首章曰:
「蕩蕩上帝,下民之辟。
疾威上帝,其命多辟。
天生烝民,其命匪諶。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大意是:綱紀蕩然、暴虐無道的上帝,作為天下人民的君主,他發布的政令邪僻。上天生下的眾民,對他的政令不信賴。所有事情只有開始,很少能以善告終。
這句規勸做事要善始善終的話,據《左傳.宣公二年》所載,晉國大臣士季也引用來勸諫晉靈公。春秋時代的晉靈公,為君而不君,大徵賦稅以滿足個人奢侈生活,又在高台上以彈弓射人,觀看行人走避以為樂,更因廚師沒有把熊掌燉熟,而加以濫殺。大臣士季進諫,靈公以「吾知所過矣,將改之」意圖推搪。士季便引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規勸靈公要有始有終,堅持改過。
九月新學年開始,由於新冠疫情的影響,同學們回校上課延遲了,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新的開始自然有新的期望,人人都想革除陋習,重新振作,奮勇向前,不進步不罷休。結果,一學年過後,固然有無數的同學進步了,但依然復依然的大有人在。讀完「靡不有初,鮮克有終」之後,大家反思一下過去的行事和態度,對未能改善的,不知會否得到一些啟示?
故事解讀中華經典名句系列(一)
招祥麒博士 陳樹渠紀念中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