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位於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的美國鋼鐵公司總部\網上圖片
【大公報訊】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經過三十多年高速發展的中國經濟正處在關鍵的轉型期。2015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了2016年經濟工作的任務,其中“去產能”、“去槓桿”及處置“殭屍企業”將成為今後數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減法”的難題。
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的日本,亦曾出現被稱為“三個過剩”,即人員過剩、設備過剩、債務過剩的問題。其在處理該問題上的經驗值得借鑒。
起初,日本在“短痛”與“長痛”的抉擇上猶豫不決,政策效果平平。1998年的金融危機更加速其經濟下行,企業經營困難,金融機構大量倒閉。直到2001年,日本才真正從“治標”走向“治本”。
2001年日本經濟財政諮詢會議提出兩、三年內解決不良債權問題的目標,指出“即使短期內不得不忍受經濟的低增長,也要克服經濟的脆弱性,實現民間需求為主的經濟增長”。2002到2005年是日本市場化處理“三過剩”的重要時期。政府以企業減員增效應對人員過剩;以企業內部停產、搬遷、重組、海外投資等,處理設備過剩;以強化貸款硬約束、對企業資產進行嚴格稽查、並進行分類管理,處理債務過剩,並處理一批“殭屍企業”。
日本富士通總研主席研究員金堅敏指出,從日本處理“三過剩”實踐來看,“存量”處理與“增量”優化需同時展開,對中國而言“增量”優化比“存量”處理更緊迫、難度也更大。例如中國在90年代末展開的“國企改革”、“金融改革”都處理了大量的不良資產和“殭屍企業”。但是,參照日本商業銀行不同金融危機後不良資產出現大幅增加,國有企業的“過剩”問題可能死灰復燃。
此外,他指出,體制建設應成為處理“過剩”問題的重要一環,只有治理機制健全才可避免發生“投資過度”問題,才能避免“過剩”問題的反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