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港聞 > 视频 > 正文

(有片)專題|「家庭照顧者」壓力爆煲 現有支援措施是否足夠?

時間:2023-12-29 23:20:05來源:大公文匯全媒體

  家庭照顧者,顧名思義,就是在家庭中承擔照顧責任的人,他們需要照顧家庭中的長者、殘疾人士,以至是長期病患等無法自理生活的家庭成員。近期,港人的情緒問題受到廣泛關註,情緒問題的背後離不開壓力這一關鍵因素,而家庭照顧者往往因為缺乏支援,身心都需要承受巨大的壓力。長此下去,不僅照顧者可能身心俱疲,當家庭出現困難時,更有可能釀成悲劇,因此,「照顧者家庭」亟需社會各界的關註和支援。

  照顧者壓力爆煲 每日做足15個鐘

  88歲的鍾婆婆和93歲的家姐都無兒無女,一直相依為命,五年前家姐患上柏金遜症,肌肉萎縮導致她連站起身都做不到,只能整日躺在床上。細數生活中的大小事務,從洗面穿衣,到每日三頓餵飯,再到大小便及衝涼,可以說所有事都需要鍾婆婆協助家姐完成,買菜做飯、洗衣打掃亦都是鍾婆婆全部包辦。

  鍾婆婆表示,自己每日五點多就起床了,一直要忙到晚上八點多,照顧完家姐將她安置上床後,自己才能去衝涼。「有時候手頭事情還沒做完,家姐那邊又叫我,又要擦屎擦尿」,對於每日長達15個小時的照料,鍾婆婆無奈地說,「日日都是這樣做,一日都不停手,真的好辛苦,有時候做到我自己都不想做人。」

鍾婆婆給記者介紹自己平日如何協助家姐使用大便椅。(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子言攝)

  照顧者難以「脫身」 缺乏私人時間

  繁重的家務導致照顧者們生活壓力大,缺乏自己的私人時間。十七年前區婆婆的丈夫過世後,她就獨自承擔起了照料兒子的重擔。區婆婆的兒子因為先天性疾病,雙腿無力,只能長期坐輪椅,區婆婆除了每日早上的晨練外,沒有任何外出娛樂的時間,哪怕只是到樓下公園散步、和街坊聊天都從來沒有。

  區婆婆說:「因為要在家照顧兒子,除了早上鍛煉和買菜,我好少下樓,買菜都是幾日才去一次。」對於記者問到休息時間幹什麼,她說「休息的時候就做清潔打掃之類的家務」,相比每日洗衣做飯、幫兒子衝涼等,普通的清潔打掃對區婆婆來說已經算是休息了。

因為要照顧兒子,區婆婆除了晨練外,沒有任何外出娛樂的時間。(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子言攝)

  院舍服務質量參差 暫託「治標不治本」

  既然這樣辛勞,為何不將家姐送到老人院,讓專業人士照顧?鍾婆婆坦言,曾經自己生病不舒服,也將家姐送到老人院住過幾日,但是院舍的護工無法24小時照料家姐,又害怕行動不便的家姐亂動跌倒,於是將她綁在床上。「家姐被綁住好受罪,在老人院吃的也不合口味,才三四日,整個人瘦的不行,回來之後我日日做營養餐給她吃才終於有個人樣」,鍾婆婆說,「捨不得她再去老人院了,寧願自己辛苦點。」

  雖然不去老人院,但是鍾婆婆報名了暫託服務,工作人員會將家姐從家中接到暫託中心照顧3小時,每個月12次,每次收費幾百元。讓記者意外的是,鍾婆婆報名暫託服務的原因並不是因為想減輕自己的負擔,相反,鍾婆婆直言「暫託對我其實沒有幫助」。因為暫託只有三個鐘頭,所有家務也還是需要鍾婆婆自己完成,「那三個鐘我都是一樣做家務、買東西,不停手」,鍾婆婆解釋道,「不過我還是願意花錢讓她去,是希望她在那邊可以多認識點人,同人家有交流,不用每天在家躺着對住天花板,可以開心點。」

家中的掛歷上標記着鍾婆婆家姐每月去暫託中心的日子。(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子言攝)

  被照顧者職場受歧視 消極厭世

  正如鍾婆婆所言,被照顧者長期困於家中,更需要多與人交流,尤其是一些被照顧者還年輕,亦具備一定的勞動能力,應該多與社會接觸,在工作中獲得社會認同感。區婆婆的兒子正是非常典型的例子,他今年才四十多歲,只是腿腳不便,但仍有一些不需要四處走動、靠雙手可以完成的工作適合他做。其實,他在畢業後也曾經去工廠工作過,但是因為是傷殘人士,他在職場上感受到了歧視和敵意。

  區婆婆說,兒子因為坐輪椅,多少會有點不方便,有時輪椅無意間碰撞到同事會被人家罵,次數多了兒子也就不想去上班了,總是藉口稱病,上司也就辭退了兒子。「他以前在工廠的時候還有點朋友,現在很少出門,沒有朋友來往,只有複診的時候偶爾出去」,區婆婆對內向的兒子感到擔憂,「我們平時也很少聊天,最多就是講幾句明天吃什麼,他甚至說『你死了我也去死』,唉。」區婆婆說完長歎了一口氣。

  暫託服務名額仍未滿足需求

  政府在2022年施政報告中明確表明,逐步推出多項措施支援照顧者,包括將關愛基金恆常化、設立支援專線、增加暫託名額等,但這些措施是否足夠,又是否真的能改善照顧者們的困境呢?

  民建聯家庭事務委員會主席、立法會議員顏汶羽指出,今屆政府有加強照顧者支援,包括增加暫託服務名額,冀為更多照顧者提供喘息空間,不過名額在增加後仍是極度供不應求。根據統計處的《2021年人口普查主題性報告:長者》,全港有22.6萬名較年長受照顧者,長期由其配偶、子女或女婿/媳婦等家人擔任主要照顧者。

  顏汶羽以日間暫託服務為例,目前社署在各區提供的名額只有約250個,而其他津助安老院舍、參與改善買位計劃單位等提供的長者暫託名額亦只有約570個。在「僧多粥少」情況下,社署於 2023-24年度增加 17個長者日間暫託服務名額,明顯仍未能滿足需求。

顏汶羽指出,暫託名額在增加後仍是極度供不應求。(大公文匯全媒體資料圖)

  顏汶羽:籲政府推行「照顧者為本」政策

  顏汶羽認為,照顧者亦需被社會照顧。他呼籲政府盡快推行「照顧者為本」政策,以照顧者作為對象展開更多服務,包括盡快於十八區設立照顧者服務支援中心,為全港數十萬名照顧者提供包括暫託、情緒支援,照顧技巧訓練等一站式服務。

  在經濟支援方面,顏汶羽建議推出「照顧者通行證CARER』S PASS」,照顧者可憑證獲得交通及醫療等優惠;另外,當局應增加「照顧者津貼」金額,並研究優化現行「在職家庭津貼計劃」,加入「照顧者津貼項目」等。

  被照顧者亦不能忽視

  照顧者除了生理上的辛苦,亦會擔心家中的被照顧者。政府亦應增加院舍人手,通過培訓等方式提高院舍員工服務質素,確保入院的被照顧者能得到妥善照顧,讓院舍成為照顧者的安心之選。同時,政府亦應該多關註被照顧者的心理狀況,可以開設心理輔導班,或組織一些線上活動,讓被照顧者更多接觸社會、與人交流。

  勞工處推行「就業展才能計劃」,鼓勵僱主聘用殘疾人士,並為他們提供在職培訓及支援,但對於一些心態較消極,不願主動求職的傷殘人士來說可能幫助有限。政府應該註意到此類人士的隱匿性,主動幫助他們解開心結。同時,社會大眾亦應該多包容這些傷殘人士,幫助他們自食其力,積極面對生活,從根本上解決了照顧者的困境。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方熙、子言報道 | 撰文:方熙 | 視頻製作:子言)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