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消委會質疑中介側重商業報酬,建議家長及學生選用時貨比三家 資料圖片
安排子女海外升學,不少家長都會找升學顧問做「盲公竹」及代理。惟消費者委員會派出「神秘顧客」調查,發現逾80%本地顧問實為海外教育機構的「中介」,憑介紹學生賺取海外院校佣金圖利,且質素參差不齊,收費「海鮮價」,更有乘機介紹投資移民。消委會指中介側重商業報酬下,提供的升學建議不宜盡信,選用時宜貨比三家,以防中蠱惑招。/大公報記者 謝進亨
消委會去年七月至今年三月,派員到教育博覽展實地視察、問卷訪問,及以神秘顧客方式「放蛇」調查。結果發現,海外升學顧問的中立性存疑。29間接受問卷調查的服務商中,86%機構承認是海外教育機構在港招生中介人,主要收入來自海外院校收生後給予的佣金,一般為學生首年學費的10%至15%。然而,消委會39次「放蛇」中,所有顧問從未主動披露中介代理身份。
反口稱原價乃「熟客價」
消委會營商手法及消費者投訴審查小組主席黃錦輝稱,中介提供升學建議時,或因側重與海外院校有利益輸送,建議未必為學子帶來最大益處。即使部分顧問經查詢後會承認中介身份,但並未披露佣金多寡,做法存有隱瞞消費者之嫌。他又稱,消委會「放蛇」發現,所有顧問從不直接公開收費,部分收費更是「海鮮價」。有神秘顧客在面談時,顧問原先提出收費為1.2萬元,後來「反口」加至2萬元,辯稱1.2萬元僅是「熟客價」。
乘機游說投資移民
此外,有「客人」要求到美國留學,只提供加拿大學位課程的顧問,不但沒婉拒,反游說他先完成加國學位,再經顧問申請到美國大學讀書。另有顧問游說學生修讀非入學要求的基礎或銜接課程,更乘機介紹投資移民,游說投資50萬美元(折合約390萬港元)。
黃錦輝建議業界參考其他地區,自我規管改善服務質素和提升透明度,如強化行業守則和顧問資歷認證等。消委會建議香港國際教育顧問協會增設申訴機制,又提議政府牽頭為業界制定消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