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杜莊莎妮校長以「創新」體現辦學願景與使命
香港教育大學賽馬會小學 杜莊莎妮校長
香港教育大學賽馬會小學在2002年開校,是全港唯一一所位於大學校園內的附小。由於在教改的浪潮中成立,學校的學教願景及使命便是成為一所充滿動力和創新的學校,以促進香港教育的發展。
我有幸作為學校的第二任校長,於創校後的第四年加入學校作領導。轉眼五年,學校各方面大體均衡發展,我開始思考、醞釀及部署學校第二個十年的發展方向─以「創新」體現辦學願景與使命。
我看到了新科技,尤其是流動裝置及各種可行方案多元、互動、實時,不斷更新的特性。它不但能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及興趣,亦能提升專注。大量的數據收集更具備追蹤、研究及分析的優點。我於是確立了以「電子學習」作為教學創新的大方向,鼓勵教師團隊研發及學習,以創新方法利用新科技作教學用途。為了達到目的,作為領導的我需不斷創設有利條件及環境,讓一切發生。我們在高小設立電子書包班,讓學生一人一機自攜手提電腦上課,又於全校進行翻轉課堂,有效利用學生的第二課時,延伸學生的學習。為玉成其事,我採取了以下的策略:
1、進行情境分析
2、與各持份者建立發展方向的共識
3、把「電子學習」納入學校三年發展計劃
4、爭取撥款及尋求大學及專業機構成協作夥伴
5、搭建數碼基建及環境
6、招聘人才
7、成立創新及教研組,組織教師學習社群
8、開創教師發展基金,促教師團隊本地及海外的專業發展
9、以試行方式探究各種學習方案
10、加強家長教育
11、參與行動研究及撰寫論文
12、推動經驗分享及交流,共享成果
香港教育局於2015年為學校進行校外評核,當中對學校推動電子學習的成效有以下結語:「學校已成為發展電子學習的成功例子,不時參與研討會及與外界分享經驗和成果,帶動其他學校發展電子教學。」學校更自2014年起成為微軟國際(Microsoft Global)示範學校(Showcase School)。
由於學校自2011年起已開始積累電子學習的經驗,故此,當香港賽馬會撥款把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編程教育(Coding Education)引入本港高小時,本校便被挑選作為32所網絡學校(Coolthink@JC Networking School)之一,令學生成為全港首批得到3年培養運算思維能力(Computational Thinking)的受惠者。與此同時,全球教育也受着STEM(科學、科研、工程及數學)的熱潮帶動,學校的教師團隊更在教育局未頒布有關課程前便自發率先結合Coding及STEM編寫了一套Coding-in-STEM的高小校本課程,可說是把教師的專業成長推至高峰。
總括而言,我個人認為創新是可以有大想頭,但開始還需小步子;可由夢想出發,但必以數據為成效依歸;創新重視勇於嘗試,但不能指望一蹴即就;創新也重視經驗共享,方能達至共同建構新知識,趨向完善。
有說「創新」是永續的不歸路。世界向前走,教育也不應走回頭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