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貨到付款」網購投訴增 英名牌褸變韓國貨

時間:2018-03-16 03:15:20來源:大公網

大公報記者  謝進亨「貨到付款」式的網購具吸引力,但實際對消費者保障較不利  資料圖片

  【大公報訊】記者謝進亨報道:網購「貨到付款」看似對消費者較有保障,但其實很易「中伏」!消費者委員會去年接獲89宗關於「貨到付款」的投訴,按年勁升14倍,不少苦主取貨後發現貨不對辦,例如英國品牌外套慘變韓國貨、心儀品牌背囊變成不知名品牌,追討無門。有消費者向海關舉報。

  楊小姐瀏覽社交平台時,被一則標榜「英國正品」及「免運費」的網購帖文吸引,經該網站以「貨到付款」方式,用429元購買一件強調是「正品」的英國品牌外套。收貨當日,她向送貨員付款後,打開包裹竟發現,內裏是一件韓國牌子的同色外套。她多次主動與賣方交涉,賣方初時願扣除手續費後,退回四成費用,但後來不了了之。消委會接到投訴後,致電楊小姐提供的聯絡電話號碼,接聽者聲稱只是運輸公司,其後電話已無人聽。楊小姐最終向海關舉報。

  貨不對辦無得退貨

  李小姐在社交平台某專頁發現,一款心儀牌子背囊推出「買一送一」優惠,列明可無條件退貨,她遂以469元買兩個原價900元的背囊。一星期後收貨時,她要求驗貨才付款,但派遞員指先付款才交貨,她無奈照辦,但拆開包裝發現竟是兩個不知名品牌的背囊,尺寸亦非常小,她拒收貨品,但派遞員指貨已簽收,不可退貨。她嘗試跟進但發現相關網頁連結已失效,電郵投訴也無回音,遂向消委會求助。

  消委會宣傳及社區關係小組主席陳錦榮稱,「貨到付款」式的網購具吸引力,但實際對消費者保障較不利,因為派遞公司一般只負責送貨及按指示收取貨款,往往不讓消費者驗貨才付款,消費者付款後才發現有問題時,既不能即時要求退款,也難向賣方追究。他提醒消費者需衡量付款方法的利弊,宜選有信譽的網購商號。派遞或倉儲公司應謹慎考慮合作網店的信譽,以免助長不良銷售手法,令消費者蒙受損失。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