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渠務署為林村河施改善工程,替河道拉順、擴闊及挖深,令香港瘰螈這原生物種,由200多條增至逾500條
【大公報訊】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昨日發表網誌,介紹渠務署「林村河上游河道改善工程」的保育措施成果,當中為《國際自然及自然資源保育聯盟》列為「近危」的兩棲動物香港瘰螈,為林村河的原生物種,活化林村河後,數目由200多條,增至逾500條。他表示,政府在改善河道工程時,一向注重保護河道原有生態,政府未來會研究繼續活化四條現有市區河道。
大埔林村河源於大帽山、全長約10公里。黃偉綸近日在渠務署署長唐嘉鴻陪同下到林村河。他說,有關改善工程於2007年至2012年進行,工程盡量保留林村河原有環境,如在挖深河道時保留原有天然河床的泥石,待工程完竣後再鋪回河中;另在河道旁以石籠取代鋼筋混凝土河堤,石籠間的罅隙有助植物生長,渠務署同時亦在河道兩岸種植樹木。
林村河上游亦設三條「之」字形魚梯,以便河道生物能夠逆流而上;魚梯的凹位亦讓魚兒可歇息後繼續前行。經專家細查後,現時林村河中的各類物種,包括鳥類、魚類、蜻蜓等的數目都恢復至工程前水平。
渠署擬再改善四條河段
黃偉綸說,除了林村河上游,渠務署過去在梅窩白銀鄉河和鹿地塘河、西貢蠔涌河等的治理工程,都有成功的活化經驗。現時渠務署初步揀選了四條最具活化潛力的河段再作詳細研究,包括大圍明渠、火炭明渠、屯門河中游和佐敦谷明渠,並會適時諮詢當區居民、區議會、綠色團體等,令活化方案更能融入社區,攜手努力保護各河道的自然生態環境,讓不同物種得以共存和繁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