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網12月28日訊(記者 王嘉傑)最新公布的2016年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指出去年固體廢物量再度增加,人均都市固體廢物量亦創1998年有記錄以來的新高。倫敦商學院(London Business School)學者指出「污者自付」一類措施成效不大,反而從行為科學角度來營造一種推動力,鼓勵人們從源頭減廢和周全地處理垃圾,或會更成功地來實現變化。
根據最新公布的2016年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去年於堆填區棄置的固體廢物量達到平均每日15,332公噸,較去年增加1.5%,人均都市固體廢物量亦創1998年有記錄以來的新高 ,達到1.41公斤。
除此之外,2016年都市回收物品的本地回收量為191萬公噸,比去年減少了5.9%,可見長久以來鼓勵大眾透過環保3R (Reduce、Reuse、Recycle)來減廢似乎亦成效不大。加上香港消費者在佳節期間盡情購物享樂,無可厚非地會產生了大量廢物,導致垃圾堆填區的緊絀容量再次面臨挑戰。
香港政府早前宣布都市固體廢物收費的最新落實安排,期望廢物收費最快於2019年底推行。然而,不少市民都批評政府現時只是着眼於訂立懲罰性的收費措施,未能徹底緩解問題。
倫敦商學院組織行為學教授Madan Pillutla針對都市廢物議題指,「污者自付」一類措施成效不大,未必能改變都市人的生活習慣。罰款令人傾向變得狡黠,想盡辦法去躲避處分,鼓吹他們不必承擔個人責任,甚至採用非法傾倒廢物等不法手段。反之,從行為科學角度來營造一種推動力,鼓勵人們從源頭減廢和周全地處理垃圾,或能更成功地來實現變化。
就此,社會心理學家Robert Cialdini曾深入探討,如何突出一些行為規範來促進正確行為。舉例來說,Cialdini團隊曾向測試對象展示一個路人在乾淨的環境中亂拋垃圾的畫面,並指出事實上很少人會在如此污染街頭,結果成功減少了測試對象亂拋垃圾的行為。假如環境衛生惡劣,而人人都只在抱怨別人亂拋垃圾,往往會令測試對象認為這惡習已變得無所謂;故此,另一做法是集中向測試對象指出他不該這樣做,相對能夠阻止亂扔垃圾成為習慣。
行為科學上的另一想法是使用「社會比較理論」來促進良好行為,意即利用他人作為比較的尺度,繼而進行自我評價。假設某地區會因其回收表現出色,而獲得認可和增設更多社區設施之類的獎勵,這將能鼓勵該區居民做得更好來提高優越感。這些集體獎勵也會讓居民們相互監督對方的廢物量,改善整體社區風氣。
他續道,當越來越多的人自覺地進行垃圾回收和負責任地處理廢棄物,垃圾堆填區所承受的壓力自然能減輕。這雖是老生常談且合乎情理,但大眾仍然需要一些『誘因』去激勵才會願意去做正確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