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在金紫荊廣場舉行升旗儀式,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新華社)
文|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鄭曼玲
20年前的7月1日,那是一個全球目光匯聚的時刻,一個億萬國人感動的瞬間。分離一個半世紀後,香港終於重回祖國懷抱。時光荏苒,東方明珠櫛風沐雨,風采依然。
或許在1997年前後,某些人還曾經懷疑回歸後的香港能否保持獨特的國際競爭力、獨立的經濟制度、社會制度,乃至既有的居民生活方式。彈指一揮間,而今香港回歸20周年,站在這個時間點來回顧分析,這道問題的答案顯然已經清晰可見。
國家主席習近平7月1日結束三日香港行程,在機場獲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致送相簿(新華社)
可以說,這既是香港經濟與內地經濟在融合中相互發展的20年,也是香港在內地改革開放進程中重新確立自身定位的20年。回歸以後,香港特區發展經濟的空間被大大拓寬,內地的勞動力、土地、市場、外出旅遊人口等資源為香港經濟發展和轉型提供了莫大支持。與此同時,香港亦在中國改革開放中扮演了獨一無二的角色——因其信息靈通而成為內地了解世界的「觀察站」;因其市場規則與國際完全接軌,而成為內地企業走向世界的「橋頭堡」;因其與國際市場聯繫廣泛,而成為內地商品進軍海外的「中轉站」。種種跡象表明,無論對於香港還是內地,回歸都是增強體制優勢的「加分題」。
青春無悔 不負韶華光陰
依照中國的傳統,男子二十謂之弱冠。如若將20年前回歸祖國視為香港的一次涅槃重生,那麼,當下之香港特區,正處於風華正茂、朝氣蓬勃的弱冠之年。即將把香港帶入下一個20年,乃至更長遠征程的,也正是當下處於弱冠之年的這一代香港青年。
國家主席習近平7月1日上午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五屆政府就職典禮上,為第五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監誓(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麥潤田攝
香港青年應當通曉歷史、明辨是非。青春之築夢,雖指向未來之憧憬,卻不能缺乏歷史的過往。皆因歷史是現實的根源,惟學史才能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對於港青而言,假使不站在歷史的維度中,了解香港在過往百年滄桑中如何歷經磨難、渡盡劫波,了解國家為爭取香港回歸所作出的艱辛努力,就不會意識到今日和平穩定發展環境之來之不易。
香港青年也應當洞悉大局、瞄準機遇。「祖國好,香港好」,樸實無華的表達,傳遞出守望相助的深情。正因內地與香港血脈相連、人文相通、經濟相融的命運共同體,13億人的市場,就成了香港的市場;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就成了香港的主場。對香港青年而言,只要摸清國家經濟增長的脈絡,把眼光放遠、把視野放寬,在家國情懷中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扮演好獨特角色,就能獲得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國家主席習近平7月1日在香港國際機場行政大樓觀看模型,聆聽珠三角地區的社會和經濟發展
香港青年更應當志存高遠、勇於擔當。生活不只有苟且,還有「詩與遠方。」 精英人才不是產生於課堂,也不是孕育於溫室裏,而需要通過學習歷練、摸爬滾打,需要經風雨見世面才能脫穎而出。只有讓「擔當」成為了青春的習慣,一條「無悔」前路才能鋪就開來,在時代浪潮中,承載起自身及香港的夢想與未來。
正如習近平主席在特區政府就職典禮上致辭所言,今天就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成年禮,正所謂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如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經過一次次烈火淬煉的美麗港灣,依舊是那顆舉世矚目的璀璨明珠。
7月1日,香港漁民團體聯會和香港各界慶典委員會組織一百艘漁船在香港維多利亞灣巡遊,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
世界很大,歷史很長,二十歲之香港,惟有再次踏上征途,砥礪前行,才能不致蹉跎歲月,不負韶華光陰,續寫動人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