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建造時期及材料,首階段唐樓特色是房屋「背靠背」興建。
現存並唯一確定的第一代唐樓是中環威靈頓街120號樓高三層「永和號」。永和號屬「背靠側」唐樓,地下曾是雜貨店永和號,至2009年才結業,經營約80年。2008年業主以2666萬元將整幢大廈售予市區重建局,近期市建局確定全幢保育「永和號」,而古諮會亦擬定「永和號」列為一級歷史建築。
除「永和號」,李浩然(見圖)指早前採訪唐樓建築,意外發現上環蘇杭街「源吉林」店舖所在唐樓亦屬「背靠背」設計,或屬第一代唐樓,業主指出該建築有128年歷史。雖有資料指「源吉林」建於1923年,但若屬首代唐樓則早於1903年前。李浩然早前去信古物諮詢委員會,要求核實「源吉林」落成年份,若屬首代將極具保育價值。
第二代唐樓於1903年至20世紀初興建,主要仍使用青磚木材興建。其時水泥剛引入,價格較高,部分建築商使用水泥興建唐樓正面「騎樓」部分,令唐樓表面較為「高級」,但其餘部分仍用青磚及木。現存第二代唐樓包括1920年代落成的灣仔藍屋及綠屋。
藍屋位於灣仔石水渠街,原是兩層高的華佗醫院。1922年,樓宇重建為四層高唐樓,地下為華佗廟,後改作跌打醫館,其餘部分用作學校、士多及住宅。外牆是藍色,故有「藍屋」之稱,現時列為一級歷史建築物。「綠屋」則現列為二級歷史建築,保育為動漫基地。
「雷生春」活化浸大診所
第三代的唐樓,由1930年起興建。受到當時建築法例所限,高度限於四層。現存第三代唐樓著名例子是位於旺角荔枝角道的「雷生春」。「雷生春」由九龍汽車創辦人之一雷亮於1931年興建,並聘請當時著名建築師布爾(W.H. Bourne)設計。2000年,雷氏後人將物業捐出,現時活化為浸大中醫藥學院轄下的診所,亦屬一級歷史建築。
第四代的唐樓,屬最後一代,在上世紀1950年開始興建。戰後唐樓建築材料,固然是鋼筋及水泥,而樓宇高度亦因法例放寬而增至六層。估計現存第四代唐樓有約2000棟,太平山街及大坑一帶的唐樓皆屬第四代。60年代後,如重慶大廈等商住混合式大樓興起,唐樓逐漸被淘汰,退出歷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