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一帶一路行授旗儀式
由香港大公文匯集團主辦、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及香港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鼎力支持的「2017范長江行動」昨日啟動。80多名來自香港、內地、海外等知名高校的香港學子,將於七月至八月期間兵分四路,跳出香港,到內地或海外進行深入採訪與交流,讓學生們在邊走邊寫中切實了解國家發展,並體驗規範新聞訓練。今年的計劃除了保持原有的「甘肅行」和「內蒙古行」,更新增「中原行」和「一帶一路行」,讓學生能夠走訪河南省多個歷史文化名城,以及到部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考察。
大公報記者 許嘉信(文) 麥潤田(圖)
「2017范長江行動」啟動禮昨日在大公報展覽廳舉行。香港民政事務局局長劉江華、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副董事長李大宏、中聯辦青年工作部副部長楊成偉,以及相關企業、機構代表共同將「甘肅行」、「內蒙古行」、「中原行」、「一帶一路行」四條行動路線的旗幟,授予參加活動的香港傳媒學生。
李大宏介紹各行程
身兼范長江行動同學會副主席的李大宏在致辭時表示,范長江是《大公報》著名記者,82年前,他赴中國西北之行所採寫的系列報道,產生了很大影響,奠定了他在中國新聞史上的崇高地位。為紀念及學習他而發起的「范長江行動」,自2014年起已組織近200名香港傳媒院系學生深入內地,重走范長江之路,令他們在實地採訪中切實了解國家燦爛的文化、悠久的歷史、發展的成就,並通過專業實習訓練,為他們未來職業生涯打下堅實基礎。
李大宏其後介紹今年「范長江行動」的各個行程。在「甘肅行」中,同學們將體驗大西北的雄宏寬廣和淳樸真誠的民風人情,了解兩千年前「古絲綢之路」怎樣開啟中西交流的序幕,了解今日「新絲綢之路」連接歐亞大陸橋的戰略通道地位。在「內蒙古行」中,同學們領略從阿爾山天池到科爾沁草原的壯麗景色,考察「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故鄉今貌,體驗馬背上民族的熱情豪邁。
領略歷史文化風情
本屆活動更開闢了兩條新路線,李大宏介紹說,一條是「中原行」,中原地區是中華文明的搖籃,同學們將走進河南,探訪鄭州、安陽、洛陽、南陽等歷史文化名城,感受中原生態之美、歷史文化之厚重、經濟發展之成就。最具特色的是「一帶一路行」,學子們將沿着「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探訪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斯里蘭卡,領略四國歷史文化風情,考察中國與當地有關「一帶一路」項目合作成果,加深香港青年對四國的認識和了解,增進各國青年友誼,促進民心相通,親身感悟「一帶一路」建設的豐碩成果,探尋香港未來發展機遇,規劃自己的未來。
同學們在行程中所寫的文字和圖片報道,都會在《大公報》、大公網、《文匯報》、文匯網及大公文匯全媒體平台發表,並結集成書出版。活動結束後,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還將通過舉辦「范長江行動圖片展」,展示及匯報活動取得的成果,見證學生們的收穫和成長。
劉江華勉同學多看多寫多感受
圖:民政事務局局長、范長江行動同學會榮譽顧問劉江華表示,冀同學能多看,多寫,多感受
作為「2017范長江行動」的支持機構,民政事務局局長、范長江行動同學會榮譽顧問劉江華致辭時表示,「范長江行動」三年間組織香港學子進行實地考察、採訪、寫作報道,非常有意義。他認為今年推出的「一帶一路行」尤其可貴,「一帶一路」體現了有中國特色的「以和為貴」的國際新型合作關係,在未來將會影響全球發展,參與此路線的同學們,能夠以記者身份親身去觀察、體會「一帶一路」為中國、香港及世界帶來的發展變化,相信對自己未來的發展會產生很多幫助。他冀望同學們能多看,多寫,多感受,並表示非常期待大家歸來分享成果。
中聯辦青年工作部副部長楊成偉在致辭中則表示,在眾多香港大學生到內地交流實習計劃中,「范長江行動」的創意非常好,一直受到各界關注。82年前,范長江先生行走大西北,踐行新聞理想,反映了當時中國最深刻的社會變化;今天,同學們到甘肅、內蒙古、河南去採訪,將看到中國內地發展的新面貌,希望同學們能與當地的人民有深度的交流,感受他們的所思所想,感受他們奮鬥的精神,並通過自己的筆和鏡頭,傳達給香港同胞及全世界人民。他認為「一帶一路」戰略體現了「互利共贏」、「合作發展」的理念,希望通過「一帶一路行」,令同學們能夠親身感受到中國與其他國家交流合作的新思路。
商界支持活動了解真實中國
啟動禮上,幾位出席的支持企業、機構代表都對「范長江行動」十分讚賞。招商局慈善基金會常務副秘書長牛燕琴說,范長江是影響了中國幾代人的中國傳媒標誌性人物,通過「范長江行動」,希望學生們能夠了解歷史,寫出高品質,有溫度的文章。中國太平保險集團品牌管理部總經理傅勇則希望青年學子們,可以對當下時代課題有新的見解,並且在活動中鍛煉業務能力和生活能力。羅氏集團副主席兼行政總裁羅正傑寄語同學們,要多走多看,多了解真實的中國是什麼樣子,作出自己正確的判斷。北京同仁堂國藥有限公司表示,增闢的「一帶一路行」非常好,可提供機會讓香港年輕人走出國門,以行求知。希望同學們能體會到中國企業在海外的努力,了解其如何把中國文化傳播海外,造福當地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