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馬頭圍水井遺蹟 透視古人生活面貌

時間:2017-02-25 03:15:20來源:大公網

  圖:港鐵沙中線鐵路工程,無意中在九龍馬頭圍發掘出二百三十九個遺蹟及大量文物,經過專家考究斷定為北宋末至南宋初期的古物

  香港自古已是移民城市。宋明時期,中原氏族陸續入遷新界各處,落地生根。他們在港開墾發展,自然留下若干的遺蹟、文獻和傳說。以現時所知,北宋時期已有鄧氏入遷錦田,開村立業,又建力瀛書室和在青山絕頂臨摹韓愈手筆,刻鐫「高山第一」四字。   香港史學會總監 鄧家宙博士

  另外,就宋人的《輿地紀勝》所載,朝廷曾以大嶼山島為流放地,專門收押犯人。及後有感該島雄踞珠江出口,乃於島北設置海南柵鹽場,隸屬市泊司所管。然而時代久遠,加上歷代人口更新,許多房舍舊物早已湮沒損壞,現時所見的宋代文物,僅得梅窩的「李府食邑界石」、佛堂門後山的宋代碑刻、宋代稅關遺址及在維港兩岸不時出土的銅錢古物,可謂寥寥無幾。儘管尚存有宋代古墓、衙前圍村等建築,惟經過修繕重整,斷非原貌。

  重新考訂港在國族歷史地位

  前幾年,因應社區發展需要,港鐵公司進行沙中線鐵路工程,無意中在九龍馬頭圍發掘出239個遺蹟及大量文物,包括水井、明渠、牆基、墓地等等,經過專家考究斷定為北宋末至南宋初期的古物。消息甫出,震動社會,既因為我們對宋代的香港所知有限,再者,亦無法想像昔日的香港竟然有如此龐大規模的社區和設施。

  這次出土的遺蹟文物當中,以五號方井最受矚目。須知道水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首決資源。而水井之設,就是人類以智慧和技術突破地理限制,開發用水資源的設施,是古人生活文明進步的具體象徵。況且,水井的存在,必由當地的常住人口所建造,其規模和數量又與實際人口和作業需求成正比,因此觀察水井設施能有助了解古人生活水平的具體參考。

  據考古報告簡介,被命為五號井的方井結構華麗,做工精巧,反映當時的人口、經濟和生活文化已達相當高的水平。再觀察水井在廢置前後的變化,以及周邊地基、牆址、明渠等分布,顯然是人口眾多的小社區,如此種種都有助我們重構古人的生活情態,重新考訂香港在國族歷史的地位和具體面貌。

  既然文獻記載朝廷曾在九龍海西北岸設官富場,派鹽官監理及摧鋒軍鎮守,而今次在馬頭圍出土多座水井及房舍遺蹟,正與文獻相應,顯示該處有大規模的常住人口和經濟活動。這樣,宋末皇室逃難香港,駐蹕九龍城一帶的因果關係便得以連貫,大大充實了我們對宋代香港歷史的認識。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