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中史課程改革不離定位與地位

時間:2016-10-31 03:15:26來源:大公網

  圖:了解歷史,有助學生加強對國家民族的歸屬感及對社會問題的責任感   \資料圖片

  香港中國歷史科課程修訂諮詢,面對不少質疑的聲音,包括課時不足、新課程過於着重文化史、諮詢過程欠透明、改革別有用心等。筆者認為,中史課程改革的討論,離不開的定位與地位問題。\中學校長 蔡若蓮

  何以不能不讀歷史?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經歷無數變遷與起落,積累了無數的經驗與智慧。了解歷史發展的進程,可以鑑古知今,明辨是非,啟迪人生。「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古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明得失。」學習歷史,能讓人知道自己的渺小,懂得以長遠目光看待事物,對今日的社會問題會有更深刻的反思,汲取教訓,有助面對未來的挑戰。

  加強對國家民族歸屬感

  人是時間動物,探本溯源,讓我們對自己有更立體的認知。初中學生有系統地認識中國歷史重要事件、人物事跡、民族發展及社會文化面貌,有助文化傳承,更能了解「我是誰」。通過理解、分析史料,培養研習歷史的能力,探知事物的來龍去脈,鑑古知今,能以求真擇善。了解歷史,有助加強對國家民族的歸屬感及對社會問題的責任感,知道今天幸福的生活,要感恩前人的艱苦奮鬥。

  有人從政治角度看教育問題,質疑中史科向學生灌輸大一統思想,會淪為「洗腦」的工具。筆者認為沒有建基於對自己國家歷史的認識,要求就憑眼前見聞,以偏概全,接受既定政治立場,才是真正的洗腦教育。不想學生被洗腦,必須正視中國歷史教育。

  如何學習中史?新課程設計原則是建基小學常識科,讓學生均衡地認識中國歷史。課程內容「古今並重」,以「歷史時期」組合,結合政治與文化發展,增加學習趣味,同時,加入香港史,讓學生明白國家與香港的關連,理念清晰。然而,據統計,2014/15學年在444所初中提供主流課程的中學,392所設中史科,其中,只有350所在整個初中階段設獨立中史科。換言之,現時全港超過兩成學校未能提供獨立的中史科課程,在課時緊迫的情況下,如何確保中史科的教學質素?

  如今中史科的地位江河日下,高中選修人數愈來愈少,淪為夕陽科目,如果初中的歷史學習亦是可有可無,改革終極只是徒勞。中史科課時不足未解決,即中史課程再精簡,也無法完成所有課題,結果難免要剪裁或略教。再者,新課程將遠古至清末的內容,濃縮在中一、二級教授,學生囫圇吞棗,水過鴨背,何來興趣?簡言之,保證課時,讓中史科有獨立地位,才能治標治本。

  初中中史應該學什麼?中國歷朝歷代的治亂興衰環環相扣,新修訂卻刪減不少內容,會否影響歷史學習的系統性及完整性?事實上,中國歷史橫跨上下五千年,內容浩瀚,但課時有限,學生學習負擔沉重,難以涵蓋所有內容,自然需要取捨。究竟哪些詳教?哪些略教?標準由誰釐定?是揭露黑暗,還是宣揚美善?是「詳古略今」還是「古今並重」,眾說紛紜,未有共識。在這種情況下,靠「老師為本」實施課程,學習成果如何保證?

  新修訂課程需要老師有更強的組織、規劃中國歷史教學的專業能力,才能做到切合學生需要,教學有趣味。目前,初中中史兼教的情況普遍,要做好課程實施,不可忽略對前線老師的支援。筆者希望當局從教學現實出發,還中史科獨立地位,理順歷史教育的定位與地位,予老師足夠的配套,讓學生有足夠的學習時間。否則,任憑課程如何修改,最終還是原地踏步,徒勞無功。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