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正值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4月1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論壇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全面總結中國改革開放歷史經驗,深刻闡明亞洲和世界的發展方向和途徑。
關於中國改革開放發展,習主席明確指出:「去年10月召開的中共十九大宣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制定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藍圖。」「在新時代,中國人民將繼續自強不息、自我革新,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敢於向頑瘴痼疾開刀,勇於突破利益固化藩籬,將改革進行到底。」「中國人民將繼續擴大開放、加強合作,堅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推動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實行高水平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探索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
國家邁入全面深化改革、進一步擴大開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香港需與時俱進做相應轉變。
40年前,當內地開始改革開放的時候,香港是中國與西方世界之間唯一的通道,表現在內地經香港的對外貿易是國家賺取外匯的主要來源。在2001年12月中國成為世貿組織成員前,內地經濟體制改革主要借鑒西方成熟市場經濟,對外開放主要是與西方國家建立聯繫,那時,香港如魚得水,為促進內地改革開放發揮了特殊而突出的貢獻。
與時俱進重新定位自己
從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以來,內地全面深化改革轉向汲取美國「百年一遇」金融危機所暴露的西方成熟市場經濟教訓,側重克服之前市場化導向的改革舉措「矯枉過正」的弊端,同時,習主席倡導「一帶一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使內地對外開放由之前以西方國家為主,調整為向廣大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全方位開放。於是,香港繼續為內地全面深化改革和進一步擴大開放做貢獻,就需要首先替自己重新定位。
一是要重新認識香港在中國與西方國家之間的位置。過往的「左右逢源」、「如魚得水」不再。如今,成為美中關係發生摩擦的「磨心」的機率,遠大於在美中關係之間充當「潤滑劑」。中國與其他西方國家之間的關係比較複雜,香港發揮「潤滑劑」的機率與充當「磨心」的機率相比何者為大,不能一概而論。但是,總的看,已然回歸祖國的香港,不可能再企圖超然於中國與西方國家之間關係,香港必須與國家共命運。
二是要重新認識香港與內地大城市關係。香港精英階層普遍的觀點,是香港不能夠變成又一個內地大城市,但是這些年內地大城市急速發展,已迫使香港精英們不得不承認在硬件上香港已被它們超越,剩下的優勢在軟件。這樣的判斷大體不錯,但是需要深入討論。
第一,軟件對於發展的意義究竟表現在哪裏?中國內地在全球經濟自由度和競爭力的排名一直落後於香港,然而,內地發展卻快過香港,原因何在?第二,香港固然仍有軟件優勢,但需要轉化為硬件進步,其中的機制在那裏?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如何實現二者之間的轉化?這兩個問題得不到正確答案,香港就不容易重新認識她與內地大城市關係。
港有更大空間發揮作用
三是要重新認識「保留香港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50年不變」。全球經濟金融政治格局空前全面深刻調整,國家全面深化改革、進一步擴大開放,以及香港內部各種深層次結構性矛盾不斷演變,這一切決定了今日香港不再是上世紀80年代初的香港。然而,至今香港精英們津津樂道並執意維護的核心價值,卻是建基於上世紀80年代初的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
如果僅以某些既得利益者的生活條件和生活圈而言,他們完全可以活在不變的制度和生活方式裏。此所以某個界別的某些人特別反對高鐵西九龍站實施「一地兩檢」。
但是,香港有740萬居民,絕大多數沒有條件「躲進小樓成一統」,享受原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變,他們要求香港與時俱進,否則,他們面對的深層次結構性問題無法解決。
困難在於,要求香港與時俱進的不掌握香港公權力。實際控制這座城市的,是既得利益群體。於是,無論對待重新認識香港在中國與西方國家之間的位置,還是重新認識香港與內地大城市關係,香港社會至今都沒有形成正確和明確的主流意見,集中表現在,相當多人只反「港獨」不反「本土自決」,同時,聽任「拒中抗共」政治口號和政治行為。
把「保留香港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50年不變」同「拒中抗共」混為一談,是對「一國兩制」宗旨的褻瀆。尊重國家根本制度是「一國兩制」應有之義。
總之,國家邁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進一步擴大開放,提供香港新的更大空間發揮新的作用,但前提是香港需要重新認識、重新認識內地和重新認識自己。
資深評論員、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