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繼續在「恐高症」中高歌猛進。若沒有特別事件擾亂,恒指在金融股追落後下,升破30000點大關指日可待。不過,近日升浪只集中少數股份,整體氣勢有所減弱;而昨日成交更是今年來首次衝破1500億,個股的表現分化,顯示資金正在加速換倉。
港股連續挑戰新高,跟北水近期加大流入有密切關係。繼前一周出現了年初至今最大規模的港股通單周資金流入(接近190億港元)後,上周(13至17日)亦錄得約156億港元流入,較今年初的約70億港元增多了一至二倍。
不知不覺,港股通已開通了三年,累計淨流入資金達到了5876.16億人民幣。北水的加速南下,直接動力是內地港股通基金發行速度加快。上個月共發行六隻港股通基金,而五月以來月均發行只有一至三隻。這也說明在港股前三季賺錢效應帶動下,內地投資者對港股興趣日益增加。
根據港交所披露的數據,北水流入的資金中,以股王和金融股為首選。上周流入的行業中,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就是流入科技硬件和石油股的資金有所增加。其中包括芯片製造龍頭,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股價創下新高。
隨着各主要行業輪流上漲並創下新高,市場內低估的行業只剩下內銀。近期內銀股跑輸大巿的原因,據說是很多投資者擔心債轉股,認為債轉股的股權持有方仍然是銀行,因此不良資產不但沒有剝離,反而變成了風險更大的股權,對銀行來說不是一件好事。
業內人士則認為這其實是誤會,新的債轉股文件顯示,銀行被要求通過子公司層面承接債轉股項目,而所募集的資金也就是股權持有方則來自於社會資本,如此一來將有效分散銀行或有風險的債務,進一步提升銀行的資產質量,並可能成為18年銀行資產質量提升的超預期因素。
現時內銀除個別股份制銀行外,包括四大行的估值仍在底部。隨着未來基本面持續改善,內銀估值回軌正常(1至1.2倍PB)不再是遙遠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