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周三開始辯論林鄭月娥首份施政報告的致謝議案。反對派日前突然去信建制派,表示有意尋求修改議事規則的共識,以化解僵局雲雲,公民黨法律界立法會議員郭榮鏗稱,市民期望雙方有溝通,透露會建立一個溝通平台。反對派會議召集人莫乃光則指,現階段未有平台詳情,因為在制訂開會方式和人數時,需要雙方互相尊重。據稱,為向建制派示好,近日反對派在會議上只會間中點人數拉布。原來,間中點人數已經是反對派的「示好」!當然,反對派這次去信建制派議和,可以說是顯示了一點點的「善意」,但原因看來並非是反對派良心發現,而是形勢使然,當中主要有兩個原因:
「拖字訣」圖瓦解建制派
一是林鄭民望持續處於高位,施政報告得到市民的廣泛支持。港大民研10月16至19日,在林鄭月娥發表首份施政報告後,以電話訪問1009名巿民,調查發現市民對林鄭評分由施政報告公布前升2.4分至62分,為她就任後第二高的分數,而反映市民對整體政府管治表現評價的「政評數值」則上升7點至116.4點。民調反映了兩個事實:一方面林鄭保持民望強勢,再不是以往的對手,反對派要全面開戰只會是自討苦吃。另一方面林鄭首份施政報告獲得主流民意支持,連帶林鄭的支持度亦因而受惠,要找藉口開火也不容易。在這樣的情況下,反對派要對施政報告致謝進行拉布,與頭撞南牆沒有分別。
二是反對派近日的拉布怪招、陰招引起愈來愈多市民的反感。尤其是「豬隊友」朱凱迪以驅逐傳媒和市民來拉布的「高招」,更引起社會輿論的炮轟,連帶拖累其他「盟友」,令到反對派開始擔心,如果繼續被這些激進派主導拉布,繼續採取各種極端的行徑拉布,只會令反對派的支持度「流血不止」。主流反對派現在也不希望拉布下去,希望盡快「止蝕」,所以才會有議和之舉,當中某程度也有反制激進派之意。
毋庸諱言,反對派的「議和」主要是因為形勢所迫,而不是真心希望解決拉布問題,更加不可能會放棄拉布的策略,這次議和只是一次策略性的以退為進。對反對派來說,拉布是他們最大殺傷力武器,因為反對派從來都是強於破壞、弱於建設,要他們在議會上提出意見,建言獻策,這是強人所難。相反,利用拉布做騷,顯示反對派的「存在價值」,本小而利大。再加上反對派的本質就是反政府,因此絕不可能從此鳴金收兵。簡單而言,要「和」不難,要「解」則不用想。
所以,對於反對派這次「議和」,應該有兩個角度處理:一方面從香港利益來看,從政府施政來看,反對派願意顯示善意,稍為減少一下點人數拉布,減少對政府施政的阻礙,都是好事,大可樂觀其成,並且鼓勵傳統反對派勇於與激進派切割;但另一方面,也要警惕反對派的議和,提出共組溝通平台討論議事規則修訂,實為「拖字訣」,目的不是為了尋求共識,而是為了拖延修訂,一直拖到明年3月補選之後,令修訂功敗垂成。
事實上,反對派雖然提出成立一個議事規則修訂的溝通平台,但莫乃光又指,反對派態度並無軟化,「傾不代表讓步」,重申不會讓建制派在明年立法會3月補選前修改議事規則。既然反對派沒有意願讓步,更擺明反對在明年3月前修改議事規則,請問他們還要尋求什麼共識?
「彼竭我盈」當一鼓作氣
建制派的立場早已十分明確,就是修訂議事規則阻止瘋狂拉布,由於修訂要直選及功能組別各獲過半數通過,因此現時正是修訂的千載難逢時機。反對派一方面表明不會讓步,不會支持有關修訂,一方面又說希望化解僵局,尋求共識,如此自相矛盾的說法反映了什麼?反映反對派是言不由衷,所謂尋求共識只是說給市民聽的門面話,實際設立平台的目的,就是以此拖延建制派的修例工作,要求建制派先要在平台取得共識後才提交議會。但誰都知道,在這樣一個各說各話的平台,根本就不可能尋求到共識。反對派最終不過是以拖字訣阻止修例。同時,亦藉此避免繼續採取極端拉布手段,成為眾矢之的。說得白一點,所謂協商平台,本身就是一種變種拉布。
對於反對派的拖字訣當然要警惕,但卻不必與他們撕破臉皮,大可以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反對派想溝通、想對話沒有問題,但有關修例的工作卻不能停頓,在議事規則委員會通過之後,應立即繼續程序,提交大會審議,絕不能因為反對派的所謂尋求共識,就將所有工作停止下來,以為可以與反對派示好,實質卻中了其拖延之計,到時拖到明年3月,時機已失,悔之已晚。
建制派應該看清楚現時有利的形勢,反對派的議和正反映了民意向背,反對派之前的拉布戰已經令自己處於極為被動的處境,「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現在攻守之勢已經逆轉,民意彼竭我盈,建制派更應該集中力量完成修例,還議會一個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