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施政報告教育環節令人振奮/聞昱行

時間:2017-10-17 03:15:56來源:大公網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第一份施政報告包括了管治、多元經濟、培養人才、改善民生等方面政策,重點則放在社會經濟發展與關顧民生。大至推出首次置業上車盤的房屋政策,小至補貼港人交通費用,體貼民情,勾畫了香港發展的願景。在隨後進行的首次施政報告問答大會上,面對反對派議員咄咄逼人的質詢,有的甚至屬於甚為無理的攻擊,林鄭鎮定自若,往往一句幽默KO對手,令人印象深刻。

  其中,施政報告的教育議題最令人振奮。在理念與教育願景上,提出「政府在教育的開支是對未來發展最有意義的投資」,「要培養青年人成為有質素的新一代,對社會有承擔、具國家觀念、香港情懷和國際視野」。這正切中現在部分年輕人國家觀念不足、缺乏國際視野、對何為社會承擔理解有誤等因教育造成的流弊。

  中史終成獨立必修科

  在教育問題上,施政報告內最與政治直接相關的是第一百三十二段,確認香港「教育局會在二○一八/一九學年落實中國歷史在初中成為獨立必修科,並在目前的課程基礎上,持續增潤課程內容,推動學生認識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同時,教育局會繼續採取多元化策略,包括強化《基本法》教育、豐富師生內地交流及學習活動等,促進師生全方位認識國情。

  經過多年努力,香港終於亡羊補牢。眾所周知,歷史教育是培養國家認同的最重要工具,但香港中史教育卻嚴重不足。

  第一,中史課不是必修課,一些學校根本不上。

  第二,一些學校雖然也教中國歷史,卻把中國歷史課混同於世界史中,沒有突出中國歷史,難以培養國家認同。

  第三,即使一些學校專門開了中國歷史課,但教時偏少,絕大部分教師不能在現有課時安排下教完所有課題。而在課程分配上,古代史分量過重,近現代史嚴重不足。兩者結合的後果是,越接近學期末,就越只能跳過了事。於是,「重古輕今」的結果就是近現代史多被一筆帶過。

  近現代史是中華民族意識開始凝聚與發揚光大的階段。沒有對民族苦難的充分認識,就無法理解「中華民族」與「中國人」深入人心的必然性;沒有對建國以來中國取得的成就與經驗教訓的認識,也就無法讓學生產生民族認同感。對香港中史教育來說,近現代史的缺席,更讓學生對割讓香港帶來的民族屈辱、對香港在被港英政府統治時如何爭取民族權益、對缺乏強大國家保護下香港被日本侵略的悲慘、對香港回歸祖國洗雪百年恥辱的光榮意義等都認識不足。香港部分青年民族意識的迷失,實在與近現代史教育缺失有很大關係。

  第四,即便一些學校比較注重近現代史教育,但香港中小學社科教育長期被以教協為首的教師主導,部分教師秉持不公正的歷史觀,打着「批判性思維」的旗號,向缺乏分辨力的學生灌輸錯誤或偏執的理論,貶損改革開放以來國家所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一些老師幾十年未踏足內地,對內地的印象停留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這些都導致香港青少年對國家的認同感出現問題,民族意識淡泊,容易被各種各樣的所謂「香港民族」理論誤導。

  加強中史教育是正本清源的重要途徑。但僅列為必修科,只是第一步,中史科需要在四個環節上把關。

  首先,教育局必須列出合適的教育課綱。其次,基於香港教材社會化的現狀,教育局應該對教材仔細審查,確保教材符合要求。再次,歷史教師是至關重要的環節,尤其在確立為必修科初期,歷史教師人數不足,多會從其他科目的任課教師中轉任,教育局應該積極培訓歷史教師。長遠而言,應加強對香港年輕一代專職歷史教師的培養。第四,歷史考核對課堂教育有重要意義,教育局負責的試卷,應該擔起指揮棒的責任。

  「大手筆」投資教育科研

  施政報告中教育問題的另一個關注點,是針對大學教育與科研發展。

  施政報告指出,「政府將更積極為香港的大學研究人員及學生提供更多支援,進一步提升香港作為區域教育樞紐的地位,也需要更多研究人才發展創科經濟」。

  邁入知識經濟時代,基礎科研與新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以及新興經濟背後的關鍵力量,在整個經濟體系的GDP中佔據越來越大的比重,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更是至關重要。在科技大潮中,不進則退。內地政府與民間對科研機構與大學的投資「一擲千金」,香港如果再不大力投資高等教育,就會被拋在時代之後。

  在科研方面,特區政府可以做得更多。比如,現在香港各大學的研究人員不可以直接申請國家科研基金撥款,只能與內地研究人員合作提出聯合申請,申請到的基金也嚴格限制在內地使用。這限制了香港科研人員獲得國家資助的能力,對與內地科研機構關係不深的年輕研究人員更是不利。特區政府如能向中央爭取放寬國家科研基金對香港科研機構的申請使用限制,或者為兩地的科研人員的合作提供交流、諮詢與顧問服務,讓香港科研人員更容易地尋找到內地合作對象,都必會促進香港科研的競爭力。 資深評論員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