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網7月28日訊(記者 李永青)香港貿發局報告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被納入「國家十三五規劃」及「一帶一路願景與行動」的國家戰略,可為香港發展帶來不可錯失的新機遇,應盡早部署籌謀,善用香港在金融、專業服務和國際聯繫的優勢,加強與廣東合作,為香港經濟未來持續繁榮發展開拓新領域、新動力。
報告指出,香港在金融、專業服務和國際聯繫的優勢亦可協助推動大灣區產業升級轉型發展,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世界級城市群,並作為中國重要經濟引擎,帶動中南、西南等泛珠地區發展,以及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發揮重要推動作用。
該局認為,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一個經濟整體,集中了大珠三角地區主要的機場群和港口群,空運及海運的貨物處理量不但領先全國,更在全球排名第一;珠三角還擁有以灣區為中心的放射狀鐵路和高速公路幹網,擁有內外多式交通聯動的物流優勢。相對中國內地及海外其他地區,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海陸空綜合運輸大通道的區位及物流基建優勢明顯。
同時,廣東在全國省市工業增加值和出口均排名第一,而珠三角佔廣東全省工業增加值和出口比重分別是80%和95%。雖然近年珠三角生產成本上升,但珠三角有物流和產業結構及配套全面的優勢,大部分企業仍選擇將生產線留在珠三角,並向自動化生產及高產值方面提升。
另外,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推動下,珠三角高新產業帶已逐漸形成。珠三角高新產業帶是由科技部批准的三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帶之一,產業帶內有廣州、深圳、佛山、中山、珠海、惠州6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東莞、肇慶、江門3個省級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廣州、珠海2個國家軟體產業基地,3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基地,12個國家「863」成果轉化基地和1個國家級的大學科技園。2015年珠三角先進製造業、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佔總增加值比重分別達53.9%和31.8%,研發經費支出比重達2.7%,百萬人口發明專利申請量達1,728件,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23.33件,技術自給率超過71%。
相對內地其他城市群,珠三角灣區的獨有優勢是在「一小時經濟圈」內擁有香港這個國際金融中心,集合大量專業服務和國際人才,同時香港的經濟和司法體系有別於內地,是跨國企業進入亞洲及中國市場的理想平台。據香港特區政府的調查顯示,截至2016年6月,香港共有3,731家地區總部和地區辦事處,代表其位於香港以外地區的母公司負責在中國內地、東北亞及東南亞的業務。香港亦因此連續多年成為全球吸納直接外來投資及輸出向外直接投資的領先地區。此外,截至2016年底,香港佔中國內地累計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的52%,以及佔中國2015年底累計對外直接投資總額近60%。
隨着港珠澳大橋和深中通道的開建通車,環珠江口的交通連繫和通關貿易往來將進一步加強。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目標之一,是要進一步推動灣區深度合作,協調港澳和珠三角城市的港口、機場、鐵路和公路等基建項目的對接規劃和建設,擴大金融和服務業開放合作,促進生產要素、產品、技術和服務在整個大灣區內更自由流動,提供一個有利於現有產業集群轉型升級和培養新的產業集群茁壯成長的生態環境,吸引更多海內外投資者和商貿活動在大灣區內集聚,為區內各城市帶來更多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