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分析指,進出口先導指數和其他部分經濟指標向好,料上半年出口形勢有望整體向好\法新社
大宗商品價格持續高位,疊加季節及經濟復甦內需旺盛等因素,以人民幣計價,中國進口上月狂飆44.7%;而出口則同比升4.2%,低於市場預期,令當月出現自2014年2月以來的貿易逆差,差額錄604億元。分析認為,春節後的外貿數據普遍波動較大,料貿赤不具持續性。中國海關總署署長于廣洲也表示,外貿開局明顯向好,市場預期在回暖,企業信心也在增強。\大公報記者倪巍晨北京報道
中國海關總署昨日公布二月內地外貿數據。以人民幣計價,進口同比增44.7%,增速遠高於23.1%的預期和25.2%的前值;出口同比升4.2%,不及14.6%的預期和15.9%的前值。貿易逆差603.6億元,市場此前預期為1725億元。累計今年前兩個月,進、出口分別增34.2%、11%,貿易順差2936.5億元,收窄46.1%。
貿易逆差料不具持續性
交銀金研中心高級研究員劉學智稱,近數月進口增速快速上揚,主要受近期中國經濟企穩回暖、工業生產加快帶動的,大量初級和中間產品進口需求有關,「進口增速良好的表現,證明本季國內需求正明顯回暖」。中金公司分析師劉鎏也指,進口增速回升與低基數因素有關,其超預期的漲幅則表明中國內需增長強勁。
民生銀行研究院宏觀分析師王靜文分析,進口數據遠超預期,除大宗商品價格仍處高位及去年春節錯位的低基數效應外,中國經濟仍處復甦過程,PMI(採購經理人指數)、重卡、貨運量等先行指標顯示景氣活躍度持續提升,內需旺盛亦對數據產生影響。
進口超預期導致出現貿易逆差。九州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鄧海清表示,歷史數據顯示,春節之後首個月幾乎必然出現貿易順差大幅減少甚至為負的情況。季節因素消失後,貿易差額將恢復正常,預計三月大概率會重回貿易順差。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張永軍也同意,上月貿易出現逆差與春節因素,及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引發的進口額大幅上升有關,貿易逆差料不具持續性。
以美元計價,二月進口同比大增38.1%,創2012年同期以來最高;出口則同比下滑1.3%;貿易逆差錄91.5億美元。劉學智直言,季節性波動、對歐盟、美國及日本地區的出口增速「由正轉負」,是上月中國出口增速遜於預期的主因,而綜合此前數月出口走勢,目前中國出口仍處緩慢復甦期。
「二月出口不及預期主要原因是企業將出口騰挪至春節之前,考察今年累計同比變得更有意義」,中信證券固定收益團隊的報告指出,出口同比累增11%,表明全球經濟復甦、外需回暖的態勢並未改變。
全年外貿或處慢復甦格局
海關總署署長于廣洲昨日在全國兩會「部長通道」稱,年初以來中國外貿開局明顯向好,表現為「四個上升」,包括呈現進出口數量、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及市場預期等上升。
值得一提的是,二月外貿出口先導指數環比再升1.2至40.2,為連續第四個月上漲。展望未來,申萬宏源首席宏觀分析師李慧勇認為,上月外貿雖現逆差,但前兩個月外貿仍實現累計順差,外貿正處緩慢復甦期,且目前「航運價格正逐步回升,全年中國外貿或處慢復甦格局」。
劉學智預計,中國進口良好的增勢有望在未來延續,出口方面,上半年出口形勢總體向好,但隨着未來不確定因素的增多,下半年出口狀況仍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