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Dr Coach」創辦人兼董事梁嘉駒(右)在大學最後一年時,萌生用手機上網問功課的念頭。左為董事兼程序開發者張駿軒/大公報記者楊州攝
手機應用程式(App)似乎已成為各行各業不可遺漏的一環,就連叫外賣、召的士也紛紛採用,教育服務亦不例外。香港科學園有一個初創團隊開發「Dr Coach」App,為本港首個即時回應小學生問功課的App,24小時服務。團隊負責人稱,開發該程式的初衷,是減輕基層家庭在補習費方面的壓力,故與小童群益會等非牟利機構合作擴大受惠家庭。該應用程式不僅幫助學生解決功課難題,亦會整合學生的大數據,讓家長掌握小朋友的長短處及其時間分配等。/大公報記者 楊州
「Dr Coach」團隊現有五位成員,其中一位創辦人兼董事的梁嘉駒,負責宣傳、聯絡等對外工作。他小學時曾在補習班度過,其後又兼職補習老師,發現小學全日制與補習社營運之間出現不少問題。他認為,小學全日制帶來一個現象,有需要補習的學生均在同一時段擠入補習課室,亦令補習社的生源變少,為彌補損失則加費用,尤其對基層家庭帶來一定壓力。
獲40萬元起動基金研發
嘉駒在大學最後一年時,萌生用手機上網問功課的念頭,前年六月組隊參加「科技園─理大科技培育基金(TIF)」,獲得40萬元的起動基金,並加入科學園培育計劃之一的「網動科技創業培育計劃(Incu-App)」,同年11月進駐科學園,成立「Dr Coach」公司,開展研發App、招募在線輔導老師等一系列工作。
作為初創公司,其研發產品又是提供服務性功能為主,用戶量十分重要,故與多間非牟利機構合作,包括香港青少年服務處、香港小童群益會及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
嘉駒稱,產品面向基層家庭子女,而非牟利機構一直有幫助相關家庭,與他們合作能夠吸納一定用戶量,第一批免費使用「Dr Coach」的名額有200個,未來計劃增至500個,期望能幫助到更多有需要的學生。
暫有15名在線輔導老師
另外,「Dr Coach」與非牟利機構合作不僅是吸納學生,亦想藉App改善非牟利機構目前的輔導班,以及加入義工老師。嘉駒說,不少提供輔導服務、照顧服務的非牟利機構,照顧學生的人可能是「師奶」,會照顧小朋友,但不懂輔導功課,或是輔導老師未必能解決小學程度的功課,尤其是奧數。他續說,App目前有15名在線輔導老師,均來自本地八間大學及其附屬學院的在學生及畢業生。人手不足時,「我跟拍檔會分擔一些工作」。
隨着用戶不斷增加,師生比例會拉開差距。嘉駒表示,除了生源方面的合作,亦考慮在非牟利機構推動下,招募義工老師輔導基層學生,尤其是非牟利機構旗下的基層家庭。「Dr Coach」團隊亦會視乎用戶量的遞增,而招聘相應數量的輔導老師,他稱,非牟利機構對老師及平台營運有一定要求,如須與老師保持聯繫、保障學生的私隱(僅收集年級及電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