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宋帝昰與宋帝昺

時間:2017-01-12 03:15:47來源:大公網

  香港遠離中原,於國族歷史而言僅屬南方的邊陲地帶,似無重要歷史可言,然而宋亡之時,遺臣擁護幼主建立「行朝」,由福建一直到官富(九龍)堅持抵抗元兵,因此宋末二帝留駐香港的事跡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香港史學會總監 鄧家宙博士

  咸淳十年(1274),宋度宗駕崩,由丞相賈似道擁立年僅四歲的趙㬎繼位,改元德佑,是為恭帝。惜國家已回天乏力,翌年元兵渡江直逼臨安,最後議和失敗,恭帝出城投降,上獻國璽,宋朝滅亡。元軍俘虜降帝至大都,封為「瀛國公」,雖留性命,但經歷也稱坎坷,後來更被強令出家為僧,最後以謀反罪賜死。

  宋亡以後,陸秀夫、楊亮節等遺臣擁立恭帝的兄長趙昰為帝,繼任端宗,改元景炎,號召各地軍民勤王復國。由於閩、粵地區尚有摧鋒軍駐守,而元兵又窮追不捨,遺臣等護衛端宗等從海路南逃,經潮州南澳島、惠州至九龍,先後在官富、淺灣、梅蔚(疑為梅窩,另說是誓竿洲)等處駐蹕近一年,留下若干史蹟。

  相傳,景炎三年(1278),端宗為逃避元兵追捕,不慎墜海受驚染病,流落碙州(疑為大嶼山,另說是誓竿洲)。由於年紀細少,玉軀不堪奔波,未幾駕崩,就地安葬。陸秀夫草擬〈景炎皇帝遺詔〉雲:「……惟此千鈞一髮之重,幸哉連枝同氣之依。衛王某聰明夙成,仁孝天賦,相從險阻,久繫本根,可以柩前即皇帝位,傳璽綬……」於是遺臣擁立衛王趙昺臨危登位,另擬〈登極詔書〉:「……以漢賊不兩立,庶將復君父讎。大義攸關,輿情交迫……尚賴元勳宿將,義志忠臣,合志而並謀,協心而畢力,敵王所愾,扞於我艱……」帝昺即位,改元祥興,同時宣告碙州升格為翔龍縣,廣州升為翔龍府,繼續抗元。而元軍加緊追擊,行朝遷至厓山(新會),可惜自恭帝投降,已失士氣,未幾端宗亦駕崩,軍心更為散渙。翌年,張弘範率軍進攻,爆發厓門海戰,張世傑等將領頑強抵抗,最終全軍覆沒,宋室遺族投海殉國,天命如此,亦無可奈何。

  宋末行朝的事跡固然是國族史的範圍,而昰、昺二帝親臨、駐居、駕崩、安葬、登極等重要情節竟在香港發生。回顧陸秀夫在大嶼山草擬的兩篇詔書,反映遺臣的沉重心情和行朝的艱酸,同時突顯遺臣忠貞護國,至死不渝的傳統氣節。站在本地史而言,更是香港與國家事務首次的直接互動,事例絕無僅有,意義之鉅,不應忽視。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