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梁特首突然宣布因為家庭原因不競逐連任,引發全城關注。有的人感到可惜、不捨,也有的人感到舒心、痛快。不可否認,這五年來社會上對梁特首的評價,褒貶不一,各種聲音都有。而我也想分享自己的感受。
我記得2014年的春天,梁特首帶着40多名立法會議員來到上海交流訪問。其間,他還特意抽出時間接見了我們一批在滬港人,了解大家在上海的工作和生活情況,還特意囑咐駐滬辦的香港同事多為在滬港人提供幫助。這不是香港特首第一次訪問內地,但在我印象中,他是第一個親自關心在內地生活的港人的特首。
「內交」是梁特首上任後自創的名詞,顧名思義是要與內地建立良好的關係。這一觀點,當然讓「反中」、反內地的人士感到不爽,然而若從宏觀的角度看,全球經濟環境疲弱,外國市場萎靡,但內地經濟蓬勃,市場遠遠大於外國,有着巨大的空間讓香港發展金融、服務業。梁特首重視「內交」,在他任特首首年的12次外訪中,有11次是到訪內地6個省市,唯一一次訪問美國紐約,話題也離不開香港的「內交」角色,在幾個講話中都強調:香港「內交」、「一國兩制」的優勢,能為內地、港商、外資帶來「三贏」商機。我從2002年起往返於上海與香港,前後將近15年,親眼目睹了內地市場的發展,對梁特首鼓勵香港應抓住內地市場的觀點是非常贊成的。
20年來,我一直走在香港青年工作的最前線,帶着一批又一批的香港年輕人去內地,無論是參觀還是實習,行程是數天還是兩個月,這樣大大小小的活動,皆離不開政府的資助。梁特首非常重視青年去內地交流,政府在青年內地交流資助計劃及實習資助計劃的開支,由2013/14年度的2600萬港元,大幅增至2016/17年度的1.26億港元,增幅近4倍。暑期香港青年赴內地參加交流活動的人數也越來越多,2015年已超過2000人。特區政府為使香港青年能到內地創業,透過政府資助,推進青年發展基金,加大青年活動經費的投入。單從這一點看,香港年輕人是幸福的,其實只要你抱着開放的心態,每個人都可以去了解內地。機會在那裏,就看你是否願意去抓住。
社會上對梁特首的看法不一,這世上也人無完人,但希望社會與市民可以給予他一個公道的評價。至於下一屆的特首,很多人都在問:你會支持誰,你會投票給誰?我相信在沒有更多人正式表態參選特首前,很難去說具體支持哪一位。我只希望下一屆政府能繼續為青年工作,為青年解決「上車」和「向上游」兩大難題。
香港樓價要穩定,要從根本上解決兩大問題:一是土地,二是建築工人的數量和薪金。市區已沒有太多土地可供發展,新界棕地亦有業權等難題,唯有將幾個百分點的郊野公園面積拿來建屋是較易執行的,且對郊遊人士的影響十分輕微。地盤工人工資快速上升且人手短缺,導致建築成本上漲而周期延長,減慢樓宇供應。過高的建築成本令市民不相信樓價下跌,繼續高價追貨,不利樓市調整。容許輸入外勞解決香港地盤工人問題,也應得到香港社會、尤其是年輕人的支持。
年輕人「向上游」的機會變少了,我覺得流動停滯的原因,一來和經濟結構轉型等大趨勢有關,也與香港周期性經濟因素分不開。自97年後香港經濟增長一直放緩,僅為1978年至1996年間的一半,競爭自然變大,向上流機會減少,而低技術工人更首當其衝。對年輕人來講,教育對提升個人競爭力與流動有一定的幫助,學士學位是很多職位的入場券,之後是否能有所成就就很倚賴個人的修為與表現。此外,個人自身因素也很重要,包括積極改善自身的不足(如欠缺獨立、創新、團隊合作、全球視野、抗壓等核心能力),避免理想過大不夠實際、「眼高手低」等情況。
政府的責任在於提供有利社會經濟平穩發展的條件,從而給年輕人一個得以靠自身努力來向上游的公平大環境。例如政府對進修夜中學及大部分自資學士課程的人不給予資助,這樣的政策對有意進修者設置障礙,沒有給所有年輕人公平學習的機會。
我相信,只有年輕人好,香港才可以好。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滬港經濟發展協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