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基金於08年起開始進行另類投資(長期增長組合),但金管局一直對另類投資的內容未有具體說明,只籠統講述涉及私募股權、物業投資,以至人民幣資產等。當局昨日透露,另類投資正留意三項投資主題,包括醫療保健、基礎建設,以及新興市場如亞洲的私募投資及信貸投資等,而未來將繼續穩步增加「長期投資組合」投資總量,並擴闊組合投資領域,以提升外匯基金回報。\大公報記者 郭文翰
資料顯示,外匯基金中的另類投資組合規模,從09年時的129億元(已承擔金額及已投資市值合計),增長至2015年約2645億元。同時,另類投資產生的回報率,跑贏外匯基金總體的投資回報,例如2015年外匯基金的投資回報率為負0.6%,其中「投資組合」回報率為負2%,而「支持組合」為0.3%。「長期增長組合」自開展投資至2015年的內部回報率年率約12%,令不少人想探視另類投資內裏的乾坤。
金管局於2013年披露透過外匯基金與英國地產商合作發展倫敦市地產項目,各持50%權益的聯營公司,共同於倫敦梅費爾區發展漢諾威廣場房地產項目。該次另類投資可算是少數對外公布,亦是較具體披露的一宗。而此前較多是聚焦透過額度形式投資人民幣資產。金管局副總裁余偉文去年於匯思撰文時提到,在海外房地產投資時,主要與國際大型地產投資經理合作,物色並直接投資於海外大城市的優質物業,例如寫字樓、商場、物流倉儲等,目的是賺取較穩定的租金回報,或者是將有潛質的物業重新定位,提升其商業價值,亦有以參股房地產基金形式進行投資。
資產配置未來有四部署
不過,自08年金融海嘯之後,全球量寬措施令流動性長期氾濫,大量資金追逐優質投資項目,僧多粥少推高投資成本。面對日趨困難的投資環境,不少機構投資者,包括主權及退休基金、債券、平衡型及對沖基金的投資表現,近年均反覆向下,甚至錄得虧損。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於2015/16年報告中提到,假使每年通脹為2%,估計基金未來十年的實質回報率年均只有1%至2%,遠低於歷史平均的5.2%。
金管局表示,外匯基金整體資產配置上,未來有四方面的投資部署:其一是優化現有的資產配置框架,投資於更多不同的資產類別(如信貸資產、新興市場等),更大程度地分散風險,並減低整體投資收入的波動性;其二是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加大投資於回報較高,但流動性較低或波動性較高的資產,以提升整體回報;其三是引入風險因素分析(Risk Factor Analysis),平衡投資風險,以提升整體投資組合穩固性;其四是繼續穩步增加「長期增長組合」投資總量,擴闊該組合的投資領域。
推進多元化投資步伐
談及「長期增長組合」方面,金管局表示正密切留意幾項投資主題:一是受結構性趨勢(人口老化、醫療科技創新等)推動的行業,例如醫療保健;二是能抗衡通脹,具長遠穩定增長潛力並可產生持續現金流的行業,例如基礎建設;三是新興市場如亞洲的私募股權及信貸投資。
當局重申,基於國際投資環境持續回報低、波動大,預期外匯基金投資回報及財政儲備的利息收入亦可能受到影響,但強調保持香港貨幣金融體系的穩定健全,為外匯基金的特性,並非一般投資基金或主權基金以爭取高回報為目的,故會繼續小心謹慎作出適當投資部署,同時推進多元化投資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