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祖國強大與港人息息相關\戴韡

時間:2016-10-04 03:15:43來源:大公網

  筆者寫作本文的時候,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67周年國慶前夕。近年,香港政治紛爭不斷,傳媒對本地社會新聞的詳盡報道備受關注;香港作為我們的安身立命的地方,所發生的重大事情自然與我們的生計息息相關,因而居民特別關心本地新聞也是自然的事情。然而,香港只是一個城市,世界所發生的事情同樣能影響我們這個城市的政治經濟。例如現在美國正在進行大選,香港的電視台對民主與共和兩大政黨候選人的辯論進行了現場傳播,不少市民也關注相關的報道:因為香港是一個轉口港,如果美國新總統推行貿易保護主義,那是會給香港經濟帶來衝擊的。

  國家實力日益強盛

  與此同時,多數香港市民歸根結底還是中國人;也有一些人可以稱為海外華人,但他們與中國文化和經濟的聯繫要比一般身處國外的海外華人密切得多。中國國力的增長與世界的聯繫與香港的發展更是密不可分。

  當前,美國並沒有大規模地捲入一場海外戰爭;而美國大選所暴露出來美國國內對政府對外政策的分歧卻很令人吃驚。反映了在經濟現況下,許多美國民眾希望政府能集中資源搞好本國經濟。而在中國,根據傳媒報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在9月27日就G20杭州峰會和全球治理體系變革進行了一次集體學習。習近平指出,隨着國際力量對比消長和全球性挑戰增多,加強全球治理、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是大勢所趨。強調以經濟發展為中心,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情,不斷增強中國在國際上說話辦事的實力,主動承擔國際責任,盡力而為、量力而行。

  不久前,中國約40架軍機穿過宮古海峽到西太平洋進行演練;《南華早報》的報道則稱美國國防部近來卻要求淡化對華的緊張關係,如此等等。這都顯示了當前中國國力的提升和國際力量對比正在發生微妙轉變,而這種變化也是在和平環境下發生的。

  近日,中國內地攝製了一部以朝鮮戰爭為題材叫做《我的戰爭》的電影。電影的宣傳片引起了當地一些網民的爭議,包括對那場戰爭的評價和那是否一場「我們的戰爭」的爭議。我沒有、也不一定有機會看那部電影和它的宣傳片,但那些爭議卻也反映了當代網民對歷史問題有一些不同的立場。

  與許多香港居民相似,我這一生中並沒有經歷過任何戰爭。我想,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在驅逐日寇和經歷了多年內戰後成立的新中國,旋即參與了朝鮮戰爭;戰爭是需要流血的,戰爭績效更不可能完美。但那一場戰爭卻為往後的幾代中國人,也包括香港這塊土地,提供了一個寶貴的和平環境。而大凡一個民族的崛起總得有一個過程;在那漫漫長路中行走的人們會流汗,流血,也會流淚。今天不應該忘記過去,就如同今天不希望將來被忘記那樣。

  發展有利和平崛起

  當代中國崛起是由經濟帶動的;今年中國經濟增長的目標是6.5%-7%,上半年的經濟增長率則是6.7%。眼下,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的經濟體,由於人口多,只是一個中等收入的發展中國家。與美國相比,中國生產力和工資都比較低,因而是一個相對貧窮的國家。但中國實體經濟,包括製造業在擴張,就業、實際工資和消費仍在增長,國家的外匯儲備和政府財政也比美國健康許多,這些正是中國的優勢。而在改革開放幾十年後的今天,中國人對未來經濟前景的信心高漲,也是當前一些發達國家不能比擬的。

  自從2008年以來,世界各主要經濟體都採取了寬鬆的貨幣政策。到了今天,若任何一個大國說另一個大國貨幣供應量過多,那或許都是五十步笑一百步了。今年,在經濟增長預期達標的情況下,中國貨幣供應增長略為放緩,還特別採取了「鎖短放長」的回購操作。而由於今年內地房價大幅飆升,樓市出現硬着陸的風險增加,最終也可能禍及實體經濟。

  以上所講的是一些客觀的事實。我們需要了解中國政治經濟的現狀,只有那樣,我們才可能了解國家真實的情況和預期它的未來。中國的未來更與我們這個城市的未來息息相關,那也是我寫作本文的目的。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