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财经 > 正文

中國經濟\防灰犀牛黑天鵝 智囊倡「科技+監管」

時間:2019-11-19 04:24:48來源:大公報

  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李東榮昨日在「2019北京國際金融安全論壇」上表示,金融監管部門在防控金融風險「既要攔得了灰犀牛,也要攔得住黑天鵝。」他建議,將科技驅動優勢貫穿金融監管的全鏈條。應積極深化科技應用,綜合新一代數字技術,逐步實現監管規則的數字化翻譯、數據實時化採集、風險智能化分析、結果可視化呈現等功能。與會嘉賓同意,現有機械式的篩查不能適應發展需要,但也認為,監管要有一定的空間和容忍,需要多角度思考,進行一系列的制度建設。\大公報記者 朱燁 張聰

  李東榮表示,當前,隨着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金融與科技的融合程度日益緊密。「監管科技日益成為金融監管部門、金融機構和科技公司等多方關注的全球性焦點議題。」監管科技主要是從監管角度出發,以金融監管數據為基礎要素,綜合運用各類科技手段有效優化監管流程,持續提升監管效能,從而以更高效率、更低成本來實現金融監管的目標。

  建監管科技人才培養機制

  因此,他建議,應緊緊圍繞金融監管的目標函數,把握好政府與市場、中央與地方、繼承與創新等關係,加強監管科技領域基礎設施、數據標準、運行模式等方面的頂層設計。同時,還應該考慮適當提升規劃層次,降低規劃實施的跨部門溝通成本和摩擦成本。

  「金融科技是金融監管與科技創新的產物,以監管為本、制度為基,三者相輔相成不可偏廢。」李東榮同時建議,可以考慮通過合作、委託、採購服務等方式,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在監管科技應用方面的配合支撐作用,同時應該建立健全監管科技人才引進和培養機制,促進人才在科技崗位和業務崗位適度流動,完善監管科技人才的考核激勵機制。

  機械式篩查已不合時宜

  中國銀行原副行長張燕玲在同一場合指出,金融科技拓展金融服務的廣度和深度,豐富了金融服務的層次和內涵,第三方支付、移動支付已經遍及到全社會,真正的實現了普惠金融。但金融科技也為金融穩定和監管帶來了挑戰,現有的監管措施,機械式的篩查已不能適應發展的需要,網絡風險的控制要建立一個生態系統及相關利益者的共同體。應簽訂一些網絡協議進行應急演練,應開發和維護危機管理的框架,並在發生網絡危機時立刻激活。

  人民大學副校長吳曉求認為,中國金融來說才剛剛開始,需要多角度思考,從很宏觀的角度來管控好在中國金融不斷改革開放過程中所產生的風險,進行一系列的制度建設。

  華夏銀行行長張健華提到,現代技術進步系統的迭代更新非常快,監管其實不可能就跟着它隨時在變,因為這個成本會很高。所以監管要有一定的空間和容忍,要給它一定的適應和了解。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