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記者俞晝舟山報道:「我們不要一說發展旅遊就是增量的投資,就是要花重金去打造一個新的旅遊項目,這樣的試錯成本太高了。」在戴斌看來,發展旅遊的另一種模式,是做存量的優化。「比如我們現在所處的朱家尖,他晚上有很多的燒烤夜排檔,本地人和外地遊客都很喜歡來,那我們要專門為外地遊客劃一塊區域做旅遊接待麼?這樣就沒必要了吧。」
近年來,隨着文化旅遊的持續走熱及居民文化消費需求的進一步細分,參觀博物館日漸成為一種流行的生活方式。此前一組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博物館總數已達5136家,去年全國博物館舉辦各類展覽超過2萬個,近10億人次走進博物館。不論是博物館數量還是參觀人數都呈現出「井噴」的發展態勢。
在博物館文化資源開發方面,舉辦夜場活動也成為趨勢。就在今年7月,北京市推出關於「夜京城」的十三項舉措,鼓勵有條件的博物館、美術館延長開放時間,逢重要時間節點、傳統節日開放夜場參觀,舉辦夜間文化、旅遊活動。受此推動,國家博物館已經於7月28日起開放夜場。
穗11博物館夜間開放
8月起,包括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廣州農講所舊址、廣州起義紀念館、廣州博物館在內的廣州11家博物館(紀念館)開始實行夜間開放,打造內容豐富、形式新穎的「博物館之夜」。與此同時,廣州6條夜遊精品線路也同步上線,涵蓋多個特色文化主題。
「存量優化相當於富人請客,本身我們也是要吃飯的,現在客人來了,那就『添雙筷子』,不需要再去宰牛殺雞了。」戴斌說,「場館的租金是不變的,通過延長開放時間,增加了客流和消費,從而降低了人均接待的成本,提高了商家的利潤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