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官窰燒製的瓷器品類繁多;明代成化年間的鬥彩雞缸杯(或簡稱「雞杯」、「雞缸」)名聞遐邇,真品傳世數量極少,十分罕見。後仿品則如恆河沙數;清末民初及以後所仿者多粗率釉暗、胎多雜質。康熙、雍正與乾隆三朝的清初仿品較近肖,但白釉亦閃牙色或微呈灰白;圈足和口緣遠不及成化真品之圓潤平滑,有些甚至因着力不勻,可窺見起訖點。康熙仿品乃三朝中最佳。
附圖為乾隆時期燒製的雞缸杯仿品之一,但非鬥彩瓷,而僅屬粉彩。周邊所繪多了一名童子,與成化真品有差異。真品乃以彩釉繪雄雞傲然而立,引吭高唱;母雞照顧小雞,率領牠們覓食嬉戲,神態活現;並襯以幽菁蘭花、堅美湖石與牡丹。紋飾以青花釉勾勒輪廓線後,加填紅、黃、綠三彩;湖石一部分染青花,工細藝精,柔和自然。後仿品杯的口徑較小,以及圈足淺凹入,且有一槽溝;更有些紋飾並非青花加彩,無青花勾勒線。附圖乾隆仿品,絕不是釉下青花與釉上彩色相結合的「鬥彩」基本特色,而是先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和沒有青花釉勾勒紋飾的「粉彩」。康熙仿品則可見清初典型的「點狀加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