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穿粵.西關》煥發嶺南魅力

時間:2019-10-11 04:24:04來源:大公報

  圖:在燈光映襯下,夜晚的廣州粵劇藝術博物館美輪美奐

  【大公報訊】記者黃寶儀廣州報道:粵劇、南派武術,醒獅輪番登場,雞公欖、白鵝潭、艇仔粥、打銅器等嶺南文化符號相繼現身,一台富有西關人文情懷又別具傳統粵劇特色的文化盛宴《穿粵.西關》九月杪在廣州粵劇藝術博物館舉行了惠民演出。十月四日起,粵劇博物館進行夜間開放,這裏將有更多西關傳統文化的劇目,吸引年輕人了解粵劇和西關文化。

  多角度觀賞博物館景致

  廣州市荔灣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局長吳永祺在首演儀式之前,介紹了粵劇藝術博物館的活化運營情況。粵劇藝術博物館位於廣州市荔灣區恩寧路北面,博物館的園林景區由嶺南園林風格的仿古建築群組成。針對博物館存在的部分場所未對外開放、公共文化服務內容不夠豐富等問題,粵劇藝術博物館積極應對提升,夜間開放並新增兩展覽空間。為此,十月一日起,館內梨園小築、瓊花堂的兩處粵劇文化展覽正式對外開放,同時開放涌邊遊覽區域,市民群眾可更加便捷入館,多角度觀賞博物館的美麗景致。同時,引入社會力量參與辦館,豐富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增加博物館的生機和活力。

  粵劇藝術博物館活化運營項目負責人陳德發介紹說,粵劇藝術博物館活化運營項目計劃在廣福台和劇場定期舉辦粵劇曲藝專業演出活動;在館內設置文化創意館,設計銷售博物館主題和嶺南特色的文創產品;開展畫戲妝穿戲服、臉譜繪製、藝術攝影等粵韻體驗活動;以及舉辦粵劇藝術專題講座等活動。此外,十月四日起,粵劇博物館進行夜間開放,開放時間為周一至周五早上九時至晚上九時。

  情景旅遊劇展西關情懷

  首演儀式之前,廣東音樂曲藝傳承實驗基地揭牌,標誌着粵劇藝術博物館也將成為廣東音樂曲藝的展示弘揚陣地。粵劇藝術博物館館標同時發布,館標整體以篆書「粵」字重構設計,以紅豆(粵劇美譽「南國紅豆」)外形和色澤作印章表現,主題圖案呈現博物館園林建築和粵劇化妝臉譜剪影,表現博物館主題特色。

  《穿粵.西關》是為粵劇藝術博物館量身打造的一部旅遊劇目,國家一級演員丁凡擔任總導演,國家一級編劇何篤忠監製,國家一級演員彭熾權,黎駿聲,陳韻紅,梁玉嶸擔任藝術總監,國家二級編劇馮敏儀編劇,廣東粵劇院青年導演文觀坤執導,廣東粵劇院、廣州粵劇團、廣東曲藝團青年優秀演員及南國醒獅、武術團隊等五十人參與演出。

  記者現場所見,《穿粵.西關》是以廣福台、晚沙湖、湖面小舟、假山為舞台,融合聲光電技術,在燈光和湖面烘托的美妙氛圍中。輕舟泛於湖上,醒獅穿人群而過,「李小龍」的中國功夫虎虎生威……嶺南味濃厚的粵劇、粵曲彈唱、南派武術、舞獅等輪番上演,令人沉醉。園林表演結束後,小劇場內一場持續四十分鐘的專業粵劇表演接力而來,粵劇名家帶來經典唱段《七月七日長生殿》、《牡丹亭之遊園驚夢》、《白龍關》、《活捉張三郎》,讓人聽出耳油。

  何篤忠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這部劇沒有完整的故事,通過不同的串聯展示西關文化魅力,觀眾可以各取所需、各有所好。」據介紹,該劇今後將定期上演,計劃每月演十五場。粵劇藝術博物館將不斷更新創作更多西關傳統文化的劇目,打造全息旅遊劇場,吸引更多年輕人了解粵劇,了解西關傳統文化。

  片:大公報記者黃寶儀攝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